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机械资讯 » 正文

三大法宝 初探潍柴动力“动力之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5 13:58:53    来源:新华汽车    评论:0
此后,谭旭光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风生水起。2006年8月,潍柴重组已经被ST的山东巨力;2007年4月,潍柴动力H股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A股,回归A股市场,直接控股陕西重汽、法士特等原湘火炬旗下的核心资产。2009年6月,潍柴动力重组山东重工,谭旭光成为拥有4家上市公司、横跨汽车和工程机械两大行业的老总。

    通过一系列经营改革和资本运作,潍柴终于如愿以偿,迎来了以动力总成、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三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局面,零部件航母的雏形显现。

    尽管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险象环生,谭旭光仅用13年的时间就把一个濒临破产的潍柴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并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他的成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曾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两度被评为中国年度经济人物。

    自主创新:硬功夫

    自主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更是潍柴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潍柴的硬功夫。

    在潍柴第二工厂的发动机组装车间,刚下线的“蓝擎”发动机整齐地排放着。2005年3月,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III排放的大功率发动机——“蓝擎”动力在潍柴诞生,之后国IV,国V10L和12L,5L和7L大、中、小功率“蓝擎”动力相继问世,奠定了潍柴在发动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同时,以产品进入重型卡车、工程机械和客车动力配套市场为标志,确立了潍柴通用动力集团的战略地位。

    潍柴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包括引入市场机制,实行项目负责制,改革科技人员薪酬体系等多项创新激励举措。潍柴高度重视研发投入,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据报道,企业科技投入已占销售额的5%以上。10余年来,潍柴已累计投入百亿余元,建立了国家级潍柴技术中心,欧洲、美国、上海、杭州、重庆等多家研发中心。潍柴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国际化的研发队伍,推动自主创新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过渡到高端。如今,研发团队也由1998年的30人左右发展到近千人。据悉,“十二五”期间,潍柴集团已初步规划100多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潍柴动力还坚持自主与引进相结合,成功探索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潍柴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牌发动机品牌,经过百余项国产化改造和性能提升已经将其应用范围扩展至工程机械、发电和船舶等领域。

    谭旭光曾把潍柴的自主创新思路归纳为“三不原则”:“不关门”——以开放的姿态利用好世界资源;“不排斥”——积极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展自主品牌建设;“不违反”——就是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

    1998年以来,潍柴累计开发新产品和专项配套产品5800多个,获得专利506项,主持、参与国家863项目18个,主持、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27项,为行业技术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国内企业纷纷增资扩产,产能过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将可预期。为此,谭旭光称“以关键技术、商业模式、高端人才等为核心的综合实力将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动力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关键词: 潍柴动力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013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