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经济学人”评选系列报道之十
柴瑜 生于1968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学士、硕士;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后。2009年从社科院亚太研究所调入拉丁美洲研究所,现任该所所长助理、经济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拉丁美洲经济。
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位于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内,一进大门一股历史的凝重感扑面而来。巴洛克式建筑与中式红柱绿门呼应,大片大片的绿意点缀其间,将外界的繁华完全隔绝。在这里,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助理柴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如果只看简历,你可能以为柴瑜是一个埋首于学术中的典型“女博士”,可事实完全相反。在采访中,我们的谈话数次被笑声打断,她快人快语,幽默风趣,寥寥数语将遥远的拉美和中国的现实瞬间拉近。谈到兴起时,她会讲很多她在拉美的有趣见闻,等意识到“跑题”后又笑着赶紧把话题拉回来。
“我们平常对拉美的情况知之甚少,中国人印象中的拉美都是什么毒枭啊,贩毒啊,又贫穷又落后的。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建议大家都去那里看一下”,柴瑜说,“拉丁美洲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经济现象其实是很有意思的。目前有几个国家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中国了,福利制度有可借鉴之处,医疗和教育在许多国家基本都是由国家保障的。咱们之前对拉美的了解太少了。可以说,目前10年是拉美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柴瑜研究拉美经济算是“半路出家”。她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东亚和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那时她对拉美就开始有了兴趣。2009年,因工作调动需要,她的研究方向从亚太经济一体化研究拓展到了拉美经济研究。
在她看来,拉美经济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恰恰也是中国需要面对的,但由于历史、制度、人口、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问题比拉美复杂得多。“拉美没有这么多人口,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和竞争。政府补贴鼓励把小孩送进学校接受教育,但中国的小孩为了获得竞争力,都要求进名校,学得更好,这就又遇到了资源分配的问题”。
她说,拉美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来说更像一面镜子,教训可以避免,但出路还是要有“中国特色”。
最近,柴瑜和她的团队正在做中国和哥伦比亚自贸区的官方联合可行性研究。她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拉美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拉美经济注入了很强的活力。哥伦比亚已与欧美签署了多项自贸区协定,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哥伦比亚生产的商品,出口到美欧都是可以免税的。而哥伦比亚对发展与中国及亚太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也非常重视,如果中哥自贸区协定签署,这对两国来说将是双赢。
■ 同题问答
“看好绿色
农业前景”
新京报: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柴瑜:很难回答。学术是传承的,博采众长以求创新。对老一辈的学者都很尊敬。是他们的贡献和努力才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
新京报:2012年的经济运行到现在,当前的状况,是否有让你很意外的地方?为什么?
柴瑜:我主要关注外资外贸,在这一领域没太多意外。从2008年至今,外部环境一直不见起色,美国经济仍复苏乏力,所以我们还是得做好中期准备。
新京报:近期在市场层面,你认为哪一项改革最值得期待?
柴瑜: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落实。
新京报:未来10年,你认为哪一个行业具有投资前景?
柴瑜: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我想了半天,最简单的,绿色农业吧(笑)。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未来10年世界粮食供给有限,而需求依然旺盛,同时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这么严重,中国的市场又这么大,如果能发展好了绿色农业,那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