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一家没有引进iPhone的日本电信运营商,2012年,NTT DoCoMo每月约有9万个签约号码转投KDDI和软银,而春季购物高峰时期的3月、4月份的转投数分别突破14万、10万的大关。
移动互联时代,“没落”的不仅仅是Wintel联盟,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们都发现自己在这个时代越发费力不讨好了:智能手机的用户们一边用着类似微信、米聊这样的软件替代着电话和短信为自己省钱,一边伙同网络巨头们抱怨着自己通信的带宽永远不够用。
2012年的最后一天,胡延平发了如下一条微博:“在微信、微博、短信漫天飞来飞去的跨年之夜,报告个刚刚获悉的数据:2012年电信运营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下降5%,真正由用户自己发送的短信在短信总量中的占比不到40%。”
语音通话和短信服务,这两个让全世界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的根本,在移动互联时代,正在他们为用户提供的“流量”里逐步消弭。在苹果和谷歌依仗着各自的移动端OS搭建起的生态产业链上日进斗金的时候,无论是App Store还是Google Play,甚至是在各种混乱版本的应用市场里,电信运营商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靠自己的后台地位“强制”让用户在移动终端上使用自己的增值服务了。从2012年开始,OTTOver The Top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强劲对手。谷歌、苹果、Facebook、腾讯等互联网厂商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上发展业务,绕过电信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并收费,使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电信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大量虚拟语音和信息服务的井喷,让他们不仅失去了“主角光环”,还有进一步沦为“哑管道”的危险。
这是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都不想看到的局面,如果在3G时代他们都被赶下舞台,那么在即将到来的4G时代,他们必然永无翻身之日。
一切围着电信运营商转的2G时代彻底远去,3G时代的聚光灯只属于苹果、谷歌,以及那些可以在移动终端的应用里只手遮天的网络巨头。在这个行业最危险的时候,电信运营商们选择了抱团逆袭,而想对抗iOS与Android的两极世界,他们就必须“师夷长技”,拥有自己的OS平台。
在目前流出的Tizen联盟成员图里,已经包括了日本NTT DoCoMo、法国Orange、韩国SKtelecom、西班牙Telefomica、美国Sprint、以及跨国的沃达丰等多家电信运营商。
“现在苹果是如来佛祖”
即便是“日本移动互联之父”榎启一,如今也对电信运营商的未来没有那么乐观:“现在日本固定电话运营商的利润率只有1%到2%,未来移动通信的利润率下降到这个程度,也是有可能的。”
十多年前,由他一手在日本开创的i-Mode模式,曾在日本创造出惊人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形成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运营商成为主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中心,并由此开创了运营商的黄金时代。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被认为是深受日本模式影响的。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就是深度借鉴日本i-Mode的结果,中国移动的前董事长王建宙甚至在很多场合都言必称日本的运营商。
在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的i-Mode模式里,运营商始终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如手机厂商、银行、移动互联网IT公司等,都围绕着运营商这个核心开展业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SP及内容提供商CP按比例分成,运营商起到代收费的作用。
在日本这样封闭的电信市场里,日本人购买手机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运营商的渠道购买,因此运营商对手机的掌控度极强。日本移动运营商的手机终端部门,甚至比许多手机厂商的人还要懂手机,他们直接向夏普、东芝、京瓷、NEC这样的手机厂商下达指令,在清单中详细列出他们所需要的手机的各种规格。这种情况带来的好处是一些关键标准高度统一,例如手机支付模块、二维码识别软件这些应用可以很快迅速推广。
不过,这种运营商高度强势的体制,极大地扼杀了手机终端厂商的创新活力,这为日本移动互联网日后受到美国模式的冲击埋下伏笔。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后,NTT DoCoMo曾经很希望引入iPhone,但和苹果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因为乔布斯干净利落地拒绝了他们在iPhone中植入大量运营商自身服务的要求。
此后,孙正义领导下的另一家运营商软银率先在日本引入iPhone,在更好用的iPhone3GS和iPhone4推出后,日本国内迅速掀起了抢购iPhone的热潮。尽管日本运营商定制的各种功能手机的服务已经相当强大,但iPhone却是摧枯拉朽的完胜。
也就是从那时起,智能手机成为了电信运营商们又爱又恨的心结:一方面,他们要靠贩卖手机产品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手机OS后面的应用生态却赚走了他们的利润。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包括AT&T、Verizon Wireless、沃达丰、Orange、NTT DoCoMo、软银、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德国电信T-Moble、SK Telecom在内的全球最主要的24家移动运营商宣布结成联盟,组成所谓的“大规模应用社群”,共同抵抗苹果这只老虎,又引来了Android这条狼。
3G时代的全面到来,让原属于电信运营商们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都转化成了各种移动OS自身的APP应用,原本应该从“管道”里流进自己口袋的利润,在“管道”里就被苹果和谷歌们“劫走”了。
如今,满头白发的榎启一已经退休,只留下了NTT DoCoMo高级顾问的头衔,喜欢看《西游记》的他说:“十年前运营商是如来佛祖,但现在苹果是如来佛祖。”
移动互联网使电信产业链的价值发生转移
如果运营商有了自己的OS
在日本这样的封闭市场,虽然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受到很大冲击,但是日本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支付等基础业务仍然拥有雄厚的功底,暂时没有灭顶之灾。例如日本运营商定制的Android手机里面普遍加入了手机支付模块、手机电视模块等特色应用,还有运营商自己的软件商店等基础服务。
而在充分开放竞争的欧美市场,各个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巨头们的对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2013年伊始,法国第四大电信公司、第二大宽带服务商Free开始允许其旗下500多万互联网用户屏蔽网络广告。该举措已经在网络出版商等公司中引发了惊慌情绪,因为这些公司已将其整个业务模式的基础都放在向消费者提供免费内容上,它们让付费广告充斥在所有网页上。
法国数字经济部长佩乐琳Pellerin也表示,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应该为网络运营商分担一些运营和网络升级成本。这意味着,法国政府可能考虑让谷歌等内容供应商为互联网流量的增长埋单。
最近,法国电信高层证实,已经成功要求谷歌为挤占网络流量付费。法国电信旗下运营商Orange的高层对外证实了消息,他们已经成功和谷歌达成了协议。据称,此次协议期为一年,谷歌支付的补偿费用,将用于法国电信维护自己的通信网络。
但在管道上“维权”,得到的丁点收益弥补不了商业价值转移带来的损失。榎启一认为,尽管运营商被管道化已经不可避免,但人们的手机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离身,围绕着手机的各种业务,运营商还有很多机会:“现在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是主流,运营商也可以自己做一个操作系统,如‘DoCoMo OS’,如果运营商做操作系统成功,话题就变了。”
可以想象,如果电信运营商拥有自己的OS,就会像谷歌将自己的google map、Gmail、google+、youtube这些产品装进Android的程序界面一样,让诸如原来“移动梦网”之类的服务牢牢占据在“第一屏”,甚至不可卸载。
这也正是三星从开发Bada起,占据韩国通信市场近60%份额的SK Telecom就积极参与的原因。等到Tizen开发初始,全球行业第二位的NTT DoCoMo也随同英特尔一起“入伙”。诸多电信运营商们成为了“支撑”Tizen的第三股力量,并且这个参与者的名单还在不断加长:沃达丰、法国电信,以及还有尚未公布的欧洲电信运营商。
或许很多互联网人士认为,已经被市场边缘化的电信运营商们已经掀不起多大的波浪,没有什么力量去推广一个新的移动端OS,这显然还是低估了他们的能量。至少,在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中国二三线城市这样“封闭性”的市场,电信运营商们还拥有着全面的渠道,用户只认硬件牌子而分辨不清OS之间的区别。
在这样的市场里,以NTT DoCoMo为代表日本电信运营商们近年来已经充分总结了“反管道化”的经验,其核心就在于“服务”:在中国,如果一款定制智能手机出了问题,运营商的营业厅和手机品牌公司的售后服务网点之间互相踢皮球是常见情形。但在日本,运营商却将用户来营业厅解决手机问题视为一个千载难逢的向他们销售新业务的好时机,那些新潮的手机动漫、手机钱包、手机视频业务,很可能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很好地销售出去。
这种“服务”的严苛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NTT DoCoMo每年都会举办虚拟服务大赛,超过5000名来自营业厅的员工最后只有一个优胜者。比赛中,营业员不仅要面对顾客形形色色的有意刁难,还要巧妙调查顾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且完美地将业务推广给顾客。不久后,这些优秀营业员的表演会被制作成视频,通过DVD和网络视频供全日本的NTT DoCoMo营业厅学习。
这种极致服务始于2006年日本开放的“携号转网”,如今却成为了运营商的利器。走在日本的大街上,NTT DoCoMo、KDDI和软银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几乎和7-Eleven一样常见,在中国电信营业员普遍认为不可能接受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却可以成为日本智能手机推销员最喜欢的推销对象。
如果Tizen手机里可以预装这些运营商的应用,那么这种地毯式的推广,一样可以成为这个新OS的福音。即便Tizen只能在封闭的亚洲OS市场里占去一块蛋糕,那也足以让Android感觉到压力。
国内运营商“求联合”的信号
去年夏天,安徽联通濉溪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峰在试用了微信新版本后,“觉得脊背一凉”。他发现微信的视频和语音功能是联通旗下的同类IM即时通讯产品“沃友”所无法比拟的,随后发表的一条微博中,他提到更关键的一个问题:“在3G或Wi-Fi环境下,可以免费视频通话,也可切换为语音通话,除了消耗一些流量,运营商颗粒无收。运营商的管道之路该怎么走?进入管道的内容,是否该无所限制?”
这条微博引发业内不少人士的回复讨论,有同僚给他回复:“对微信有恐惧感,感觉语音业务已被彻底打败。”
或许在王峰谈论“沃友”的时候,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员工也在担心着他们的“翼聊”和“飞聊”。
中国移动多年来对日本模式的学习消化,曾逐步使其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运营商。但在3G时代,它却成为了落到最远的那个。GSM时代的“移动梦网”早就没有人记得了,而TD-CDMA的先天不足,让其连与苹果谈判iPhone定制机的主动权都没有。有媒体人士在微博上贴了一张图,图上两条K线分别为中国移动和腾讯5年来在H股的走势——红线的腾讯涨涨跌跌,依旧爬到了“300%”,蓝色的中国移动像一条平稳下滑的直线,却指向了“-50%”。
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移动是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里对沦为“哑管道”危机意识最重的一个。去年12月5日,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多次提到新时代新业务对运营商的冲击。他明确警醒大家:“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凡是和这个时代不同的做法,必将被未来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洪流所淘汰。”
随后,李跃和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明确表态“微信已威胁运营商主流业务”。据消息人士称,马化腾和李跃正在谈判。不过两者都非常强势,腾讯与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之战不可避免。
面对目前的不利地位,国内的三大运营商,除了拉拢各路手机品牌商为自己生产定制机进行防御性的“机海战术”之外,也有了主动的反击打造自己的移动OS的意图。
最近,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呼吁“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中去”。
“手机操作系统再复杂,我们也不能永远做局外人。只有进入手机操作系统开发的领域,才会有发言权,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拓展。”王建宙说,“在操作系统开发时,要提倡联合开发,毕竟不可能每一个移动终端制造企业都拥有自己独有的操作系统。研发机构、制造商和运营商要加强合作,集中优势,开发出既安全可靠又具有竞争力的新的操作系统。相信由多厂家支持的开放式的操作系统一定会优于封闭式的自有操作系统。”
在王建宙执掌中移动期间,中移动曾推动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OPhone操作系统平台。时至今日,尽管没有官方宣布OPhone失败,但就市场反馈而言,可以说是无疾而终。
而此时Tizen的出现,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华为等手机厂商的呼应,英特尔、NTT DoCoMo、松下、NEC都是错失移动互联网大潮机遇的昔日巨头,国内三大运营商同样作为“大体量”的亚洲企业,如果可以有一个OS平台让自己“事倍功半”,为什么不去考虑跟着关系不错的手机品牌商们一起“入股”呢?
24家
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全球最主要的24家移动运营商宣布结成联盟,共同抵抗苹果对其核心利润的侵蚀。
如果电信运营商拥有自己的OS,就会像谷歌将自己的产品装进Android的程序界面一样,让诸如原来“移动梦网”之类的服务牢牢占据在“第一屏”。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