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盘龙生姜名气很大!在盘溪市场,很多批发商冒用盘龙生姜的品牌便是最好的佐证。
盘龙镇长岭村的生姜从无到有,并闯出偌大名声,是近十来年的事,而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一次技术创新
垄地膜栽培,产业上规模
盘龙最早开始引种生姜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产量不高,效益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仅有零星的农户种植。
真正的转变在1998年。那一年,生姜种植户张昌黎外出引种时通过观摩学习,回来后在镇村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摸索出了一套生姜垄地膜栽培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每亩生姜产量一般能达到7000—8000斤;遇到风调雨顺,每亩产量能上万斤。有了这项种植技术,盘龙生姜的产量增长了一倍多,按2.5元/斤计算,每亩生姜的收益近2万元。
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从那时起,盘龙镇的生姜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到2010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已由最初零星种植的数百亩,一跃达到1.5万亩。真正是一项技术带来了一项产业。
第二次技术创新
大棚栽培,一年四季都能种
经过多年发展,盘龙生姜有了很大的市场知名度,但随着山东大白口姜和乐山白姜等知名品牌大批量进入重庆,盘龙生姜倍感压力。
为此,荣昌县通过科技的应用,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是引进大户发展温室栽培,施行生姜的反季销售。二是引导农户发展“阳光大棚”(简易棚),实现盘龙生姜的错季销售。
2010年,荣昌县开始在当地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当年就吸引了原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开始大力发展温室栽培,目前,该公司已投入1500万元,建立温室大棚300个。
温室栽培的生姜一反3月栽植七八月份上市的传统,而是冬季栽植春节前后上市。由于反季销售,市场竞争少,此时的盘龙生姜售价高达50元/斤,虽然产量较正常种植低,但收益却很高。
同时,盘龙村很多种植大户都开始建设阳光大棚,使生姜能提前到五六月份上市销售,较传统的七八月份上市提前了两个月,真正实现了错季销售。虽然每个阳光大棚成本1000多元,但错季销售生姜均价都在5元/斤以上,是七八月份批量上市时均价2.5元/斤的一倍,每亩收益超过传统种植方式。
第二次技术创新,使盘龙生姜产业真正地“破茧成蝶”。
第三次技术创新
建研究所,掌握市场“发言权”
盘龙生姜通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但盘龙生姜也有一处硬伤,那就是其种源来自于乐山白姜,本地并没有让市场认可的姜种。造成当地生姜产业发展,难以开展较为前沿的尖端技术研究。
为更好地掌握市场“发言权”,今年,荣昌特色经济发展站、盘龙镇政府、原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重庆市原生生姜研究所,从事生姜种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生姜新品种培育、生姜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
研究所的建立,将带动盘龙生姜第三次“华丽转身”。目前,研究所正在建立以脱毒姜种为核心的引种繁育体系,同时,连作高效栽培模式、姜种“高温越夏”技术、品种优化与提纯扶壮、储藏加工等关键技术也处于研究中,相信不久的将来,盘龙生姜产业将完全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实现更大发展。
记者点评
科技带来 核心竞争力
生姜是一种较为平常的农作物,不稀有也不奇特,荣昌为何能将生姜产业发展为当地的一项特色经济?
究其原因,科技的推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生姜产业,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扩大市场占有率,再到如今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无不是科技带来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不管是种田种菜,还是养猪养羊,抑或是发展特色产业,都需高度重视科技的应用和提升,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