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家居家电 » 正文

4K电视热销引领下半年电视销售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23 15:16:56    来源:慧聪家电网    评论:0
导读

  经过2013年上半年各大电视品牌在4K电视上的大力宣传与推广,使得目前4K超高清电视市场形态正从导入阶段向着热销阶段转变,并

  经过2013年上半年各大电视品牌在4K电视上的大力宣传与推广,使得目前4K超高清电视市场形态正从导入阶段向着热销阶段转变,并且随着技术、价格、片源解决方案以及消费认知等方面的逐渐成熟,在2013年下半年,4K产品销量有望大幅增长,各家品牌终端4K客厅电视的竞争将愈加激烈,4K 电视也将引领下半年的电视销售市场。

 

  TCL助理总裁、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启春曾在2013年SINOCES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14年是个世界杯年,也将是个彩电大年,并且随着4K高清直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会激发新一轮更新换代的需求,届时4K电视、中大尺寸电视,超薄电视将迎来新一轮增长,TCL也将在4K电视上发力。与之同时,包括康佳、创维、长虹等在内的国内名牌电视厂商,也纷纷大力推广旗下的4K电视产品,更加预示了下半年4K市场的激烈竞争。
 
 

  4K电视价格“弯腰”更加亲民

 
  不同于4K电视刚刚上市时,动辄数十万元的天价,如今4K电视在价格方面表现更加“亲民”,TCL近期在全国推行“买4K,选王牌”优秀活动,其中55寸的4K智能云电视云晰E5690价格破万,仅为9999元,同时各大国产品牌同规格的4K电视产品价格也基本维持在万元左右,大幅低于韩系产品。在4K电视领域掀起了一股“平民”风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4K电视机价格的不断下调与上游面板企业在UHD面板切割技术提升上有关。据悉,京东方计划在7月量产55英寸UHD面板,这无疑将进一步刺激UHD的市场价格,增加55英寸4K电视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曾表示,随着华星光电、三星面板等产能的提升以及京东方的加入,我国4K超高清电视尺寸日趋全面,但综合消费者选购电视产品考虑的价格、摆设等因素,55寸超高清电视有可能成为2013年下半年明星产品。
 
 

  4K片源渐渐浮出水面
 
 

  4K电视自上市以来,一直被业内人士质疑的是其片源的稀缺,必将影响用户真实的超高清体验。日前,索尼公司宣布,将在今年秋季开通4K电影的下载服务,而片源将由索尼影视和一些独立电影制作公司提供。索尼表示要成为“全球首家提供原生4K下载服务的片商”,这也为4K电影的普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国内方面,众多品牌的4K电视也添加相应的解码技术以呈现给用户超高清体验,如TCL、创维等电视机企业则采用了2K转4K的关联补偿技术,将2K分辨率的视频提升至4K图像呈现的效果。
 

 
  据中怡康预计,4K电视将占据今年彩电市场份额的2.33%,而4K也将是下半年市场的竞争重点。从内容上看,4K内容的现场直播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如2013年初,欧洲的星通讯运营商推出第一个全球4K电视频道,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杯也开始采用和规划使用4K传输信号。同时我国也将在超高清编解码和卫星通道上对4K内容进行部署。以往稀缺的4K片源渐渐浮出水面,如此发展必将令消费者能够真正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超高清全新品质。
 
 

  OLED与4K之战 超高清暂时领先

 
  4K与OLED这两个在2013CES展上大放异彩的两个电视概念,从一开始就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今后电视的发展方向,而在这场“谁才是未来”的战争中,4K电视以如今骄傲的成绩,宣告暂时领先。据中国电子商会、中怡康共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消费市场需求状况及下半年市场趋势》显示,4K电视销售规模将达百万台,相比之下OLED电视由于市场化走向,短期内难有突破。
 

 
  目前来看OLED电视还仍未能摆脱价格高昂、难量产的窘境,除韩系电视厂商外,其他各大电视品牌均持观望态度。这也使得电视厂商瞄准了超高清电视市场,纷纷将量产门槛相对较低、产能规模快速扩大、内容资源逐步提升的4K电视作为主要推广的对象。陆刃波曾表示,随着电视厂商推广力度的加强、上游面板成本的进一步降低、4K技术的日益完善,4K电视的普及步伐将在2013年下半年明显提速,前景会进一步明朗。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764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