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2015年,食品行业就涌现出不少热词,三农、倒奶、金箔入酒、火箭蛋……今日本报聚焦2015年开年最受瞩目的关键词,梳理行业关注点。
热词1三农
近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这份全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往,每个一号文件都有个特别突出的方面,比如2011年的主题水利,2012年的主题农业科技创新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粮食安全,首次提出加强转基因研究、科普,对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这一新要求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粮食问题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共五个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首要的仍是粮食安全,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同时也提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文件还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查制度。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热词2倒奶
2015年新年伊始,关于奶农、奶企杀牛倒奶的新闻层出不穷。尤其是视频新闻中,奶农眼里噙满泪水将鲜奶倒进下水道的画面直击人心。谁也没想到,“倒奶”成为2015年开年的一个热词。中国乳业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业内专家认为,国际奶价持续走低、进口奶粉激增、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是企业拒收限收牛奶、农户“卖奶难”的直接推手。1月8日,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
事实上,在中澳自贸协定谈判中,商务部已经考虑了在逐步减免关税的同时,对乳制品等行业给予适当保护。为使国内产业能有较长时间逐步适应,包括乳制品在内的许多产品的关税降税期一般都长达8—10年,而且少数产品还设置了特殊保障机制。
在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和定价权,这使得奶农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的家庭牧场和松散的合作社养殖户,因技术和资金问题,其面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在此次倒奶事件中,也有跟大型乳企签过合约的养殖户,由于大型乳企对养殖场的规模和建设有较高要求,这些养殖户因为资金紧缺以及对未来市场缺乏信心,干脆退出这一行业。
从国际市场来看,自2014年3月以来,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欧盟在内,国际原奶价格跌幅达30%至40%。粗略计算,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1吨国产奶粉低1万元左右。加之国内大型乳品企业的原料采购基本以自建牧场或合作牧场为主,这使家庭牧场和松散的合作社养殖户成为中国乳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牺牲品。
专家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奶的问题,必须通盘思考、系统化解决,理清乳业发展的脉络,实现农业、牧业、乳业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统一管理、协调发展。中国乳业在经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也是整个行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经之路。
热词3金箔入酒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征求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的函》,并开始征求意见。消息一出即引发广泛热议。
在国家卫计委官网上,从2013年3月开始,包括征求各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意见、征求拟批准番茄籽油等新食品原料意见的函件在内的公开征求意见消息有近100条,而征求“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金箔是第一个。
尽管卫计委规定了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仅限于白酒,且最大使用量为每公斤0.02克。但是,《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而金箔加入白酒是否能够满足“确有必要”和“安全可靠”这两个条件,成为舆论探讨的主题。
一方面,金箔的出现,让众多食品身价大涨,但这种奢华也被更多人质疑“铺张浪费”“用噱头圈钱”。据媒体报道,同一品牌添加了金箔的酒价格达到300多元,而未添加金箔的则仅几十元。“黄金酒”的价格一下子翻了许多倍,但其添加成本却非常有限,按照这次卫计委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每500克白酒添加金箔量最多0.01克,一瓶白酒新增黄金原料成本不过2元多钱。
另一方面,金箔入酒对人体又是否有益?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近日明确表示,金箔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当中,不会被吸收代谢,因此对健康不会造成影响,既无危害也没有益处。在国际上,金箔作为着色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更多的是考虑感官需求。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介绍,国际上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评估认为,金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而且没有对其使用量做出限制。金作为一种金属元素,人食用后既不会被吸收,也不会沉积,吃完后会随便排出。因此,金箔入酒对人的健康没有影响,既不会危害健康,也没有助益。
陈君石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说,金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着色剂使用,是为了满足感官的需求。给消费者多一种选择,消费者如果不喜欢不选择,自然会没有市场。
热词4火箭蛋
自2014年以来,鸡蛋成了“火箭蛋”,价格噌噌地往上蹿。鸡蛋最贵的时候卖到6元多每500克,一个鸡蛋要1元。价格涨幅之大、价位水平之高,近5年来少有。养殖户的感觉是30年来蛋鸡最赚钱的一年;“倒蛋”的蛋商感觉,这涨价的速度是近年来少有的。
综合分析,蛋价屡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受此前禽流感后遗症影响。2013年,家禽业遭受H7N9禽流感袭击,光上半年经济损失就超过600亿元。这期间,不但整个家禽养殖行业亏损严重,也造成了部分蛋鸡提前被淘汰并严重抑制了养殖户的补栏热情,一些中小养殖户甚至退出该行业。
蛋鸡养殖疫病风险较大。接连发生的禽流感疫情让蛋鸡养殖户普遍亏损严重,是保持现有生产规模还是扩大生产规模仍充满较大不确定性。
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导致蛋鸡养殖的比较效益在走低。
未来的蛋鸡产业,依然是高风险产业,但是禽蛋的市场需求还是在逐步扩大。从消费结构来看,直接食用量可能增长缓慢,但仍占据较大比重;加工消费量增长较快,占总消费量的比重有所增加;种用蛋消费也要稳步增加。
专家认为,2015年鸡蛋市场主题将从“供给短缺”转变为“供给恢复”,“火箭蛋”行情或难持续。历史少见的超长期高蛋价,已刺激了养殖规模的扩张,蛋鸡存栏将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准,这对蛋价将形成牵制。不过,从同比行情来看,目前的蛋价仍处于历史高位。
短期内蛋鸡产能偏紧的态势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2015年将是养殖效益较好的年份。
热词5食品3D打印
根据能源公司SSE公布的一份报告,2015年最热门的产品将是3D打印机,而且正在成为一项主流的技术。现在,3D打印机不仅走进零售店,相关应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允许用户使用3D打印机打印各种物品,甚至可以打印食物。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5年消费电子展(CES)上,堪称迄今为止最美味技术发明的当数3D巧克力打印机。
这款产品被命名为CocoJet,是打印机公司3DSystems和好时食品(HersheyCo.,HSY)合作的结晶。这款机器可帮助糕点师傅和巧克力公司制作甜食,这些甜食如果用手工制作会非常耗时耗力。CocoJet可将巧克力碎片加热成糊状并将其挤压成为精美的造型,这和传统的3D打印机生产塑料产品很相似,不同之处则在于巧克力需要快速冷却以确保美味不会变成一团泥浆。
在去年的珠海3D打印展上,国内的3D打印企业西通也展出了巧克力3D打印机,并且有望在今年正式上市。近日,中国首家3D打印定制巧克力生产企业——欧拉的玫瑰,在北京正式推出情人节私人定制产品。用户只需提供照片或图案,提出希望添加的元素、绘图风格和一句动人的话语,设计师们就能绘制出精美图画,再由3D打印机制作成一块独具匠心的巧克力。
据介绍,工业化生产的巧克力大同小异,但传统的私人定制需要开模,造价非常昂贵,3D打印技术是让巧克力定制化走进日常生活的惟一手段。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14个企业涉及巧克力3D打印机的研发,绝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欧拉的玫瑰团队历时15个月自主研发的巧克力3D打印机无论在打印精度、机器整体性能,还是成本方面,都有绝对优势。
虽然现在食品3D打印刚刚起步,但是人们已经依稀闻到了硝烟。不过食品是要往嘴里吃的,所以与工业产品不同,这些食品3D打印机恐怕在食品安全认证上还要过几道沟坎,相信一旦上市,一些新锐的西餐厅、咖啡厅一定会以这些3D打印的食品作为卖点和利润点。
热词6垂直农业
德国(AVF)垂直农业协会会长ChristineZimmermann-Loessl(中文泰丽行)一行近日到天津滨海新区访问。中德双方就开展垂直农业的技术与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垂直农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他希望在由玻璃和钢筋组成的光线充足的建筑物里能够生产本地食物,比如:在1楼喂养罗非鱼,在12楼种植西红柿;在建筑物内,所有的水都被循环利用;植物不使用堆肥;甲烷被收集起来变成热量;猪圈排泄的废料成为能源的来源等。“垂直农业”是一种获取食物、处理废弃物的全新概念。“垂直农业”在拥有健全环境控制系统的室内种植农作物与在室外种植农作物相比有很多优势:在食物消费地种植农作物,节省了从外地运输所需的燃料;在室内种植可以对地点、气温、湿度、土壤成分等作物生长所需基本要素进行自由选择;不必担心遭遇恶劣的气候环境,如干旱、洪水、疫情等带来的无法预测的损失等。“垂直农业”与室外农业相比,具有基本上不需要土壤并且所需的水量少等明显优势。“垂直农业”的着眼点在于解决空间问题;垂直农场项目室内一亩的耕作产量等同于室外四到六亩的耕作产量;垂直农业生产的食物都是有机的、健康的。
垂直农业在德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已有了大范围的应用,例如:建筑阳台及屋顶、废弃建筑、地下室、家庭橱柜、饭店墙壁等地方,通过智能化的设备使植物生长不受环境的影响,应用范围很广泛。垂直农业通过水培技术及人造光源技术,有效地规避了目前土壤存在的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室外空气污染及生长慢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更有利于与果汁生产商、蔬果加工商等国际关联企业合作,保证了采购源头的质量达标。
垂直农业(也称立体农业)目前在我国尚处开发阶段:一是近几年虽然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发展迅猛,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而分散,没有形成德国农产品流通完全掌握在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合作社手中态势,导致立体化的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阻。二是我国农业关联性的企业原材料采购标准比较低,缺少订单式的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三是政府及媒体正面推广立体种植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人对水培技术及植物光谱的应用不了解,还处在怀疑是否对健康存在影响的阶段。
热词7仿生食品
2月7日,首届中国福州仿生食品营养与科学研讨会召开,1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关联行业的翘楚,共同探讨中国仿生食品大计。专家一致认为,仿生食品是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方向。
食品工程仿生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为了扩充食物资源、减少营养损失和避免人类面临“食品危机”而产生的。仿生食品是一种选用必要的食材制作成类似天然食品口味的新型食品,其价格经济,外形、口味模仿天然食品。中国的仿生食品在仿生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受制于技术的差距以及市场培育成熟度等问题,国内仿生食品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桎梏,近来网络也出现了不少关于仿生食品的传言。
专家强调,仿生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应对仿生食品进行明确标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专家认为,仿生食品之所以引发舆论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关标准制定滞后,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甚至是行业专家,对于行业内的新技术、新问题,都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
我国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存在加工品比例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机械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与世界水平存在差距。对于仿生食品,专家强调,首先就是把好产品质量关;其次,所有仿生食品必须正确标识,不能忽悠消费者。
专家指出,海洋仿生食品可以有效、合理并且尽可能地利用海洋低值鱼类资源,同时也为应对人口增加后可能出现的“食品短缺危机”提供一种缓解途径。海洋仿生食品产业在原料选取、生产加工以及储藏运输等环节,都可能存在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导致的种种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