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厉以宁发表了一段关于国企下岗的讲话,提及1998年中国坚决出清过剩产能的历史背景和借鉴意义。
上一轮国企改革付出的成本极其巨大,最明显的就是大量的国企工人下岗。众所周知,以牺牲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为代价,换来了国有企业的今天。那些国企工人,为企业奉献了青春,建起了厂房,搬来了设备,到头来却以很低的几万块钱的“工龄”被买断回家,土地、厂房、设备由此都成了他人所有,与自己无关。这是极大的不公。
关于下岗潮的担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表态,去产能不会出现大规模下岗。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曾进一步作出了解答。与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中国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面临的处境要好很多。
朱海斌表示,国有企业员工数量已经远远少于20年前。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下岗的国有企业员工无法再进入就业市场,这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几乎无限。相反,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自2011年开始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意味着部分领域的劳动力供应不足。政府可以在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可以缓解产能过剩调整带来的就业影响。
面临下岗 应该怎么办?
下岗“潮”可能没有,但下岗似乎不可避免。去产能代表着企业破产关停或兼并重组,这过程中总会有人失业。如果我就是这一小部分人群,如何应对?只能默默承受改革的代价了吗?
李克强1月4日在太原钢铁和煤炭企业调研时强调,化解过剩产能要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同时,他还指出,加大财税支持,中央对地方予以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安置。妥善安置职工,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等方式安排分流职工。
扶持政策将很大程度帮忙失业人员,但中央也需要更加重视这部分政策内容的落实情况,化解失业人群担忧。
上面说的是政府层面,个人呢?
“去产能”真真的落在了个人头上,首先要尽量保证你自己不是被“去”的那一部分。呵呵!
如果失业了,就要意识到自己重回竞争行列。就像国企破而后立,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