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为何中国人一离开祖国便大肆消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02 09:26:53    评论:0
导读

多次降准降息之后内需没有明显改善,到底为啥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小M认为,供需错配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通俗点讲,国内生产的东西并不是国内消费者想要的东西。

         【中拓贸易商务资源网】多次降准降息之后内需没有明显改善,到底为啥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小M认为,供需错配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通俗点讲,国内生产的东西并不是国内消费者想要的东西。

  中国人:一离开祖国便大肆消费

  其实国内需求很充足,只不过由于供需错配,中国国内的需求都跑到国外去了。据民航信息中心数据,中国2015年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出境人数达1.2亿,境外消费,包括旅费、住宿费、购物费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有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

  另外俄罗斯《专家》周刊文章称,中国人在欧洲的形象是这样的:一个离开祖国便大肆消费的勤劳民族。在中国游客的购物单中,奢侈品、纪念品、高科技产品占据了大多数。如果能把这1.5万亿的境外消费留在国内,中国的内需还愁不旺盛吗?

  

任正非
任正非小M认为,既然不能强迫消费者消费,那就要从供给侧入手了,即提供消费者喜爱并且愿意购买的产品。任正非说,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现在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你不提高品质,就会驱赶老百姓到国外去爆买。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指出,供给结构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抑制了我国居民现实消费需求。既然是创新能力不足,那就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创新。于是中国开启了“供给侧改革”。

  里根以“减税”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

  写到这里,小M不禁想起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那句名言:“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因为35年前美国也遭遇了供给侧问题,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让美国引领了全球的IT革命,并把美国推到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宝座上。

  

(美股在美国经济滞涨时期的表现)
(美股在美国经济滞涨时期的表现)35年前冷战还没结束,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陷入了滞涨和通胀并存的一种状态,而苏联经济却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而且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失灵了,任凭怎么降息都于事无补,于是悲观情绪占据了整个西方世界,直到里根总统上台推行以减税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具体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其中,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70%降至28%,提高劳动者工作参与度,也推动消费上行;把企业所得税率从46%降至33%,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提高企业投资意愿。

  整顿银行业 推动硅谷高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里根政府对美国银行业的整顿。当时美国人认为企业之所以提供无效供给,主要是因为银行贷款利率太低。于是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开始提升联邦基金利率,提升银行的贷款利率,这使这一利率一度高近20%左右。不久美国出现了银行改革与重组大潮,许多银行被兼并。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美国银行业经过这次改革、重组和兼并之后,可以说没有了僵尸资产的拖累,而且在超高贷款利率的刺激之下,美国银行也更愿意贷款给风险较高的高科技产业。这无疑刺激了美国的科技创新,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可以说美国硅谷就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的。

 

  里根的这些政策不仅让美国摆脱了“滞涨”和通胀,还让美国出现了一个领先全球的IT产业。可以说,克林顿总统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微软、苹果、因特尔、谷歌、脸谱等全球高科技公司都是里根政府供给侧改革的产物。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心脏,它决定着资金的流向,资金流向哪里就能促进那个行业的繁荣,但是如果资金一直流入那些产能过剩、亏顺严重的僵尸行业。银行坏账就会增加,面临的风险也会上升,僵尸企业会从银行那里吸取过多的血液,从而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创新动力。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解放银行,让资金流入到新兴产业。

  当前,中国迫切要做的就是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把银行从僵尸企业的包围中解放出来,让银行的资金能够及时地大量地流入新兴产业,让高质量的新产品尽快出现。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中国人的消费力留在国内。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8305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