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了私企,把展示形象、联系客户的网站做成“僵尸”,其背后白领工资的僵尸员工,早就被开了。
很多事情不能回头查,比如一些基层政府的“僵尸网站”。去年12月,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结果“新鲜出炉”,当时的“喜报”称,经过“首次大考”,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僵尸”、“睡眠”等现象基本消除。然而,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今年一季度的抽查结果,依然反映出“喜报”之前同样的问题。有些网站日访问量只有个位数,有网站整改后的“最新新闻”仍停留在2014年。
当初一哄而上,如今门可罗雀。事实证明,硬撑出来的面子,总是要还的。钱打了水漂是小事,伤了民众的心、并且让民众看尽了表面文章的笑话,兹事体大。
一次次检查激活不了“僵尸网站”,一方面反映了一些基层政府对于现代管理、服务民众的信息传播与互动方式的思维僵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初一些网站的齐刷刷上马,是硬着头皮、僵着面孔当任务完成的,既没能力维护更新,又没魅力黏合大众,结果兴致索然,干脆把自己缩成一团“僵尸”。
政府网站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窗口,作为政务公开信息化的重要渠道,这跟企业的官方网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如果换了私有企业,把展示形象、联系客户的网站做成“僵尸”,其背后白领工资的“僵尸”员工,早就被开了。
但一些基础政府的网站做成了“僵尸”,谁都不心疼钱,谁都不觉得在百姓面前丢脸,原因就是从网站建立之初,就打心眼里没把民众当成必须不离不弃的“客户”、当成滚滚而来的“财源”。他们要的是面对上级布置任务之后的“做了”,是上级检查过程中的“我有”。他们眼中,政务信息不公开可以是常态的,公开反而是例外,刚好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政务信息公开原则,唱了个不折不扣的反调。
对于“僵尸网站”主管政府部门来说,他们对网上的群众视而不见,对百姓在网上的询问充耳不闻,长此以往,群众自讨没趣,自然不愿意去访问。这么好的一个沟通渠道,摆一具“僵尸”挡道不说,也生生地将民众通过政府网站获取知情权、表述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权利,打回到了传统的信访门槛与积怨情绪之中。
民本将心向官网,奈何官网晒“僵尸”。政府网站横陈在民众眼前的这具“僵尸”,许多是应付上级的“稻草尸”,也有许多本身就是可有可无的“形象尸”。对于前者,需要把这具“僵尸”,与身后的主管领导的懒政、庸政问责结合起来。对于后者,不妨该砍的砍、该并的并、该收的收,省得在那里摆一副“僵尸”,倒百姓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