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渠道商圈 » 热门人物 » 正文

让中国轿车跑遍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13 18:23:00    来源:中国贸易网    评论:0

让中国轿车跑遍世界

 

杨鸿玺

 

人在海外,遍览各国街头和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通常发现的汽车品牌无疑不是来自日本、美国、欧洲和韩国,他们是丰田、本田、五十铃、通用、雪佛兰、大众、奔驰、宝马、标致、沃尔沃、现代、大宇等等。中国的汽车品牌寥若晨星、非常罕见。而实际上,我们根本就缺乏有竞争力的轿车品牌,卡车生产尚可,但也只是在周边的中亚等个别发展中国家偶尔可以见到。在21世纪,在中国发展蒸蒸日上、各行业产业开始起飞并全面追赶甚至超越的新时代,中国的轿车产业落伍了!

 

新中国成立60年了,改革开放30年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硬是造出了原子弹、氢弹,我们相继有了自己的战略导弹、战略核潜艇、航天火箭、神舟载人飞船,我们的电信企业日益壮大,华为、大唐、海尔等早已经走出国门,我们生产的冰箱、手机、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子机械类产品据说占据世界同类市场的很大份额,尽管个别核心器件和技术我们还没有,但毕竟我们占有了很多市场份额。我们也很早就靠引进苏联技术制造出货车,靠半手工生产出自己的几代“红旗牌”轿车,但轿车产业一直发展迟滞。

 

纵览汽车行业,至今在国外见不到我们的轿车不足为奇,而在国内的城市乡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奔跑的却几乎是国外名牌合资车或独资车,并且越来越多,已经几乎霸占了中国的汽车业生产和销售大部分市场。国外生产商仅仅是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轿车给中国消费者,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并且比直接向中国出口减少了许多税负,中国赚取的只是付给产业工人的工资。而这一切的生产额,都算在了每年中国的GDP当中,我们还要承担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除了中国成为轿车倾销市场、中国消费者开上国外车以外,我们所获了了。

 

中国真正的民族汽车品牌大概只有“奇瑞”和“吉利”两个品牌,还在苦苦竞争和挣扎。很明显,民族品牌汽车在与合资车的竞争中几乎没有优势,特别严重的是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依然向合资生产倾斜,不加限制。几年下来,中国的合资车越来越多,我们的汽车自主品牌无论从数量到质量到实力严重落伍。改革开放几十年,其他产业都有了质的提升,但轿车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工业,却一直没有起来,败下阵来。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太追求GDP拉动,以所谓市场换技术,不但没有换来技术,没有创造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却把大部分汽车市场拱手相让。

 

据说,小平同志上世纪90年代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改革开放以来给了冰箱、彩电等许多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些产业都有了长足发展,没有把汽车尤其是轿车引进生产、自主品牌开发提到战略高度,他有些后悔。现在的现实多数应了小平同志这句话。我们一味靠合资、引进生产线,最终丧失了本国轿车业的自主品牌与创新能力。反观中国的卡车工业,没有走这条一味依赖引进生产导致自废武功的道路,反而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国的重卡、轻卡工业,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脱颖而出,在世界同类竞争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名气和信誉,非常值得轿车整体行业的学习、反思与学习!

 

中国的轿车没有能够驰骋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和工业形象,展示一个国家的实力和水平,这不能不说是天大的遗憾!而我们的工业形象,在很多国家仍然是地摊上出卖小工业品,层次之低,让人汗颜和不安。不是说要全面否定合资生产汽车的产业政策,但我们的汽车尤其是轿车产业政策必须调整,也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以增强中国汽车的自我造血功能、占领国内市场、走向世界为己任,否则依附到最后我们的轿车产业仍然是一无所有、百无一用。

 

在产业转型方面,冰箱、彩电从开始的合资转型到80年代就逐步贴上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去掉国外的品牌,已经大有作为,我们的轿车工业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国内许多地方为什么还在大量重复引进生产线、沿用国外汽车商标和品牌的老路?当然,扶持民族轿车工业不是一味鼓励购买自家汽车,而是创造优惠支持政策、加大公正竞争环境、提高竞争能力,让中国自己的轿车技术和形象过硬,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风靡世界。那时,中国人走在国外,看到熟悉的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感到是何等的扬眉吐气!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914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