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中国乳业尚未痊愈之前—工信部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乳制品市场消费量已从2008年10月的50%恢复到目前的70%—各路资本已迫不及待地提前布局。继中粮入股蒙牛、红杉资本入股飞鹤乳业后,2009年9月21日,凯雷投资集团和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作为战略投资者联合注资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星通过旗下复星谱润进行投资)。前者占17.3%股份,后者则占6%。业内人士估计,整个投资额将超过10亿。
至此,国有资本、境外资本及民营资本在“后三聚氰胺”时代的乳业投资盛宴中已悉数登场。而无论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所说的“中国乳业正在复苏”,抑或凯雷投资集团高级董事施维德先生表白的“非常看好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似乎也可看作这一结果的公开注脚。
对于诸如凯雷投资集团之类的全球顶级PE而言,这也显示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青睐。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内地、香港上市筹集的资金,是欧美企业上市筹资总额之和的4倍多,中国投资者对IPO的强劲需求,还在近期制造出全球两大IPO—中国建筑和中国中冶。在过去一年中亲身体验过华尔街的大萧条之后,凯雷最终在中国市场寻找到了希望。“中国现在是极具投资吸引力的市场”,凯雷集团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在9月中旬这样宣称。他认为,中国很可能在20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于内需市场的有效启动,无疑也吸引了他的关注。
不过,具体到事件主角雅士利,仍有耐人寻味之处。发布会现场,复星集团副总裁、复星谱润总裁周林林半开玩笑地表示,雅士利唯一弱点就是“不善于面对公众和媒体”。他甚至还要求雅士利尽快建立处置公共突发危机的部门,而不能“有了问题再去沟通”。周的言外之意不难揣测。AC尼尔森数据表明,雅士利出产的奶粉(含雅士利和施恩品牌)在2008年是全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第一名(中资外资品牌合计)。所以,尽管这家企业最近面临诸多质疑(旗下施恩品牌被指“假扮洋奶粉”),但这并不能埋没其价值,而这亦是凯雷及复星选择雅士利的理由所在:行业问题加上自身问题,无疑会令其价值被严重低估。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投资回报时,周林林即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复星的投资都是中长期战略投资,“我们相信行业是好的,它又是行业里的好企业,控制好风险,赚钱是迟早的,回报是必然的结果。” 下注雅士利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雅士利也未能跑赢大市。在国产奶粉品牌整体节节败退,外资品牌趁机蚕食市场,国内消费者信心尽失的背景下,雅士利最终跌下全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第一的宝座,但仍居国内品牌前三之列。
彼时,复星恰好开始关注乳制品企业并寻求投资机会。一开始,复星还将目标锁定于主做奶粉的企业,且未考虑主打液态奶的企业。其理由在于:奶粉业务毛利率较高。另一方面,复星研究认为,奶粉行业有准入门槛:一为品牌,二为渠道。于是,雅士利在今年1月纳入了复星的视野。
不过当时,关于雅士利的更多细节—这家企业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运营管理?复星同样知之甚少,从媒体以往的公开报道中,也很难获知此类信息。为此,复星开始派人进行调研。复星谱润常务副总裁金重仁甚至带人广泛约访雅士利遍及全国的经销商,了解其维护渠道的能力,结果据说让他很吃惊:有很多是上下两代人都做雅士利的供应商,在做奶粉业务之前,雅士利是做蜜饯起家,于是,经销商中就出现了“父母是雅士利做蜜饯时期的经销商,儿女是雅士利做奶粉时的经销商”之情况。能够拥有如此稳定的渠道队伍,与其能够较好地平衡与经销商的利益不无关系。例如,雅士利婴幼儿奶粉在全国有3万多名终端促销员,这些促销员虽是由经销商派往超市的,但其基本工资却由雅士利支付,当促销员表现出色拉动销售增长时,其返利仍归经销商所有。正因此,在谈及渠道问题时,雅士利集团总裁张利钿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国内恐怕没人比我的渠道更强。”
尽管雅士利拥有高效的渠道、出众的营销网络,其市场覆盖、高管团队稳定性都让复星很有信心,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乳业仍是变数颇多的行业。为此,雅士利引入凯雷、复星后,首当其冲的举措是设立国际化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顾问委员会,并在全球招募首席质量官,以期加强质量管理。
政策机遇
事实上,乳品企业今年成为投资热点,其背后逻辑也在于,整个消费品领域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日益受到重视。
审视复星过往的投资并购,多以医药、地产和制造业为主。但自2008年以来,其在投资领域呈现出“由重转轻”之趋势。“我们在2008年一年没有做一笔投资,就是不停地看项目。”周林林回忆说。那时复星上下已经感到中国经济趋势可能转向,出口贸易风光不再,与拉动内需相关的消费品市场开始受到更多重视。除了投资雅士利以外,复星谱润还曾投资养猪项目,并试图接洽一家啤酒企业(最终未果)。
在所有的消费品领域中,奶粉行业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其行业集中度较低。譬如雅士利等的全国性奶粉业企业,其市场份额也不过10%—15%,这也是未来出现行业新格局的可能性所在。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还令外资奶粉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些外资品牌原本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有不错的市场基础,而且,与中国本土企业普遍不注重经销商渠道不同的是,外资奶粉很多同时也是制药企业,对于如何把控医院渠道颇有心得。医生的直接推荐,往往会被消费者至为信赖,这也是外资品牌能够获得中高端消费者青睐的原因之一。
但金重仁认为,中国奶粉企业并非没有机会,当然,其最大的支撑也来自国家政策层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中即规定,奶粉企业使用生鲜奶原料比例须超50%,这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要求各大乳品企业加强上游奶源建设的动向完全一致,且这一点这是外资奶粉企业的短板—它们多数无法在中国拥有自有奶源。
而当下对中国乳业的投资热潮,实际也是国家向相关产业倾斜以拉动内需的最直接写照。不难得出的结论是,消费品行业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国家有关部门并不希望外资成为这场盛宴的独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