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联合利华的采购部刚刚因为一起走私案坐上了被告席。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联合利华采购部通过代理商保信捷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从2002年开始,采取以关税税率低的“固醇”顶替税率高的“羊毛醇”申报关税,累积欠缴税款达317万元。
曾锡文告诉记者,其实联合利华进口的羊毛醇里面也有羊毛脂和固醇两种成分,而企业主要用的是固醇。由于海关对于两种产品的归类则较为严格,因此有了上述案件的发生。
但日化资深人士冯建军则认为,这一起案件还掀起了日化原材料进口代理商们不规范竞争的冰山一角。
“孤立的案子”
据报道,联合利华采购部的相关涉案人范军在接受审讯时承认,2002年10月,迫于联合利华方面降低采购成本的考核压力,在和原料提供商新加坡恩凯商量之后,作出了用固醇“顶替”羊毛醇的决定。
在冯建军看来,目前,由于国内日化原材料生产企业基本已经与国际水平对接,日化企业进口原材料很少,不足20%,而主要就集中在羊毛醇这类的香精产品上。而另一方面,洗护产品成本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现在的主要竞争力就在香精原料的成本上。
“现在,香精的价格一吨从几百块到几万块不等,而一瓶沐浴露只卖20-30元左右,所以在这方面的成本控制对企业要求很高。”冯建军说。
事实上,近年来,包括联合利华、宝洁在内的跨国日化商,均采取了低价和下乡战略来与本土品牌进行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市场,这也对成本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这几大跨国巨头间的价格战、促销战也屡屡发生。
不过曾锡文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联合利华在采购方面那不可能有这种成本的压力,而且范军只是采购部的一个普通职员而已,并不能代表整个公司。
“这是一起孤立的案子。”曾锡文告诉记者,自去年案发后至今开庭的一年多时间里,海关及相关法律部门一直在对此案进行调查取证的工作。其间,联合利华也配合海关,连同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公司所有的进口业务进行了彻查。调查发现,除了这次案件外,没有其他的违规之处。
曾锡文给出的另一证据是,此案从2002年至今6年时间里,避税金额为317万元,仅占到联合利华总采购额的千分之一不到,“比例很小”。
进口代理商的竞争
冯建军认为,除了企业自身对于成本的控制需求外,来自进口代理商的不规范竞争应该也是造成这起案件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据悉,目前国内4000多家化妆品企业中,对进口原材料有需求的仅占20%左右,也就是800家。但是目前从事进口原材料贸易业务的企业却至少有2000家。这样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了这些代理商之间角逐的激烈程度。他们需要通过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来赢得客户。
事实上,除了联合利华,作为代理商的保信捷也在被告之列。此外,从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采用类似手法,联合利华采购部还通过上海兆衡实业有限公司和恩凯化学南京有限公司偷逃应缴税额98万元,这两家公司因涉案情节较轻而未被起诉。
而曾锡文告诉记者,对于联合利华这样一家跨国公司,近年来也在调整采购结构,本土化采购份额越来越大,进口的份额则在减少。
2002年,联合利华全球采购中心在上海成立。根据当时的说法,该中心建成后,一方面,将在国内调度联合利华旗下各个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所需原料的采购;另一方面将担当起一个“出海平台”的角色,帮助供应商向联合利华遍布在全球各地的公司,出口中国的原材料和产品。
据曾锡文透露,目前联合利华的本土化采购已经占到90%。而对于剩余的原材料进口,则如同联合利华的财务、人事等业务一样,基本已经外包给了代理商,“甚至达到80%以上”。而羊毛醇这类的动物油脂制品,很多就是从国外进口而来。
正是这10%左右的原材料进口,也让那些代理商挤破了头。“现在,这类国际业务代理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代理商可能通过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来牟取更多的中间利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不规范的操作来向企业示好。”
据悉,此次作为被告的保信捷是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同时也是联合利华的一家全球业务代理商。
曾锡文表示,目前联合利华已经加强了内部管理,调整了进出口管理的相关规定。而对于相关人员的处罚,他表示等审判结果出来后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