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渠道商圈 » 成功故事 » 正文

57年都做第一的全球伞材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01 21:04:00    来源:中国贸易网    评论:0
*一把雨伞,8个事业版图!

    ——福太关系企业

    ●福太工厂:电镀伞骨、成品

    ●福泉钢业:伞骨材料→弹簧/链条材料

    ●福正金属:伞用钉→电子业钉、电容器铝壳、自动保险丝铜壳

    ●福记钢业:裁剪钢材→汽车业代工裁剪钢板

    ●福昶金属:中棒→电热管、家具管

    ●福岛工业:伞柄(伞头)→木制杯盘、环保塑料

    ●福盛:木头材料

    ●福威:负责大陆内销市场业务

    注1:→表示延伸拓展领域

    注2:福太还有3间非制伞关系企业:

    1.福荣:电镀电子零件

    2.福弘电子:电容器铝壳

    3.福越:复合材料,木屑和塑料材料混合

    资料来源:福太企业

    当年,当陈查某正大卖香蕉赚外汇,他反手进口原料成立台湾第一家制伞厂,当年,当雨伞王国由兴盛到没落,他却在伞材供应链上称霸至今。

    当年,香蕉大王陈查某曾笑他,明明卖香蕉就可以赚大钱,哪里有人笨到赚了钱,还要花外汇投资做雨伞。也就是这点与众不同,五十七年后的今天,福太企业董事长陈添福创立的企业,不但是台湾第一家制伞工厂,即使在台湾雨伞王国没落后,它,依然在伞材供应链上称霸全球。

    你可能不知道,目前全球一年有七千三百万支雨伞的伞材来自福太,换句话说,平均全球五把伞中,就有三把伞含有福太生产的伞材。不论是从一支一百元的廉价伞,到一支上万元的Burberry、Chanel……等名牌伞,都是陈添福的心血。福太一年光是生产中棒(见第七十四页图示)就高达六千吨,相当于一艘巡洋舰的重量;如果拿去做成高铁轨道,可以铺设三条高铁还有剩。

    看到陈添福,如同看到台湾的经济发展史。八十三岁的他,在制伞这个行业已有五十七年的历史,他不但是台湾雨伞工业的第一人,翻开经历,更可从香蕉王国,一路说到雨伞王国。

    从卖香蕉到台湾制伞第一,

    陈添福究竟有何能耐,撑出这一片天?

    民国四十年,距离台湾光复不过六年,福太从台北孔庙旁的兰州街起家,当时的陈添福是贸易行的经理,卖过菠萝罐头,也卖香蕉。但是他心里想,难道台湾只能卖廉价的农产品赚钱吗?台湾不能有工业吗?也就是这样的念头,当年二十六岁的他,决定创业。但是资金哪里里来?他一手卖香蕉,一手又把赚来的钱再去进口雨伞零件。

    就是这样从九人工厂开始,陈添福的坚持,不但率先做出全台湾第一家雨伞厂,而且保持了五十七年的第一,即使到现在,他仍然是全球伞材的霸主,营收更是从当年的一百零八万元,做到一年营收七十四亿元,拥有十家关系企业。台湾区制伞公会总干事刁世勋说:「它(福太)的地位没有人能够撼动,是整个产业的头头,包含大陆。」

    陈添福的地位,堪称台湾的「伞父」,但是他自己却笑称自己是「伞夫」,不论晴雨,一直在为台湾制伞这个行业在撑伞。

    不赚出口财,他比别人多想一步,

    预见出口香蕉市场饱和,转向制伞业

    陈添福的思考,永远早一步。

    时间回到民国四十年,当时台湾号称「香蕉王国」,政府为了累积外汇,因此鼓励出口农产品。陈添福,是贸易公司负责出口的年轻经理,业务前景看好,他却决定成立福太行,从日本进口伞材零件,在台湾利用廉价劳力缝制、组装后,做成雨伞成品出售。

    这个决定,跌破众人眼镜。当时外销农产品可以享有许多优惠政策,但政府对消耗外汇存底的进口事业,却课以高额关税抑制。雨伞零件进口,面对的是六五%关税,而且兑换外汇时,还有抵押保证金等种种限制。

    「陈查某(香蕉大王)笑我:「大家为的是赚香蕉钱,所以可以买雨伞赔钱(编按:日本为平衡逆差,因此要求台湾必须购买工业品,伞材也是选项之一),那你要来做雨伞工厂?」」陈添福笑著回忆。

    「董事长对决策很坚持,往往事隔几年以后,才看到他是对的,」进公司三十几年的老臣、福太洋伞总经理林如村观察。

    受日式教育的陈添福,做事一板一眼,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严肃,很少人看过他笑,不过谈起生意,他的眼光神准。当时所有人看到是香蕉钱好赚,但是陈添福看的却是市场逐渐饱和的危机,对他来说,香蕉再赚也没有几年,洋伞才刚起步,虽然辛苦,但是只要做出来就可以赚个几十年。

    把目标放在长久财,而非机会财,宁可牺牲眼前暴利的生意算盘,让陈添福选择当新兴产业的先驱,比别人永远早一步培植实力。

    福太行成立时,当时台湾根本没有制伞工厂,更遑论制伞工业,加上当时进口关税比率高达六五%,如果再加上成本,压得陈添福根本喘不过气来。

    不过擅于逆向思考的陈添福,反而从压力中找到另一个商机。他发现若是进口未完全加工的铁管,关税一降就降到二○%,因此福太行成立两年后,他又成立福太洋伞工厂,把福太的版图扩及原料加工。

    福太练兵四年后,台湾始有第二家洋伞工厂,「雨伞王国」之势也逐渐成形,大小规模的制伞工厂纷纷成立,陈添福回忆:「当时招一个会,就可以开一间雨伞工厂了。」民间甚至喊出「客厅即工厂」的口号,农闲时的家庭也成为雨伞组装的下游「生产基地」。

    虽然竞争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福太因为比别人早至少四年起跑,在技术、市场上都已经站稳脚步,加上充分掌握关键伞材,让他可以在雨伞王国起落中,始终保持第一。

    同业争食,他把竞争者变客户,

    别人赚机会财,他赚长久财

    台湾雨伞王国极盛期,一年可赚一百二十亿元外汇,全台大大小小至少有三百家工厂。 不过此时,陈添福却做了第二个跌破众人眼镜的决策。面对前来抢市场、劳工的同业,他不以技术或规模优势加以排挤,反而把福太自制的伞材卖给他们,让他们也能站在福太的工业技术上,生产和福太质量一样的雨伞。

    「那时台湾是雨伞的供应王国,我想,那如果雨伞的材料是我在供应的时候,这个生意就能做,」陈添福得意的解释:「人家说这是铺桥造路给人走,其实我只是卖材料而已。」

    谨守「赚长久财」的原则,陈添福和同业分享技术成果,虽然在雨伞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却也开拓出新的伞材市场。把竞争者变成客户,反而掐住对方喉咙,稳赚制伞的利润。

    如果一直停留在终端产品上竞争,市场总是两、三年就换人当第一,最后势必落入价格战。福太舍弃竞逐市占率的零和遊戏,转型成雨伞王国背后的后勤中枢,供应前线所需的粮草弹药。

    奇招奏效,福太的营收不但不受竞争影响,反而水涨船高,「当时,(伞骨)还没有电镀,加工厂就抢著拿走了,」业务经理张耀辉描述当时盛况。等著买伞材的人龙,甚至挤到五股工厂外的马路上,每个人争著挤进福太,抢购伞材。

    景气正热,他找日本人分享获利,异业结盟,将伞材手工变工业

    虽然景气正热,不过陈添福对产业前景的警示灯,又开始嗡嗡作响。就像香蕉产业,虽然外销金额屡创新高,但王国却随后迅速殒落;希望赚长远利润的陈添福,又一次做出与众不同的决策。

    别小看一根伞骨,陈添福可是把它拆解成九家公司在经营。

    一九七○年开始,陈添福陆续成立关系企业,以伞材分类公司,例如:伞骨交由福泉钢业生产,木制、塑料制的握把则是福岛工业专责,而中棒则交给福昶金属制造……。随著专业工厂诞生,福太的伞材规模更大,也进一步冲高营收。

    为了能迅速成就工业,陈添福采取的策略,是和日本大厂合资,福太并非百分之百拥有股权。明明生产的内容皆是陈添福擅长的领域,为什么还要找日本人来分享获利?这步棋,背后也蕴含深意。

    盘点手上资源,伞材虽然跨足钢铁、木业、铝业等领域,但却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手工业」,所以陈添福以伞材的利益为诱因,和各工业技术第一的前辈结盟,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连带壮大自己的声势和技术。

    「福太不只是做雨伞的手工业,而是做工业,」陈添福站在稳定的制伞基础下,小心翼翼的开始延伸触角,为下一个十年的营收提前做规画。

    多角化经营的福太,不但成功避开雨伞王国没落的压力,在关系企业开枝散叶后,像做槽骨的福泉,而后生产摩托车链条零件,在东南亚市占率达五○%;福昶跨足电热管用的铁管,全球市占率亦达二五%;福正生产的电容器铝壳,占日本市场的六成,都是全球数一数二大厂。

    市场开始没落,他再垫高技术

    三百项研发专利,生产高价伞

    不过到一九八○年代后期,台湾工资成本大涨,大陆的工资不到台湾的十分之一,对劳力密集的制伞工厂来说<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627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