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15日至11月10日不到两个月时间,国内棉价上涨超过70%。然而,密集调控下,“高烧”的棉价坐上了过山车。11月11日以来,棉价急速调整,回调幅度高达25%。暴涨暴跌之下,纺织企业陷入了浓重的彷徨与观望。
后市仍将高位运行
在国际棉价上涨、部分产区不利气候和投机炒作等因素推波助澜下,9月中旬,棉价发力疯涨。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从去年初的10966元/吨一路陡峭上升,9月25日,一日上涨420元/吨,突破20000元/吨大关,棉价全面迈入“2时代”。到11月10日,棉价继续挺进“3时代”。当天,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棉花期货合约最高报价达到33720元/吨,创下自200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11月8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铁道部等七个部门紧急提出六项措施,拉开棉价密集调控序幕。11月8日至10日,连续3天时间,郑商所接连发出七道通知,推出包括提高保证金、限制最大交易量、取消开仓交易手续费减半优惠等“去杠杆”措施。“提费又提保”的政策一出,获利资金纷纷出逃。
11月11日,成了本轮棉价上涨行情的“拐点”。郑商所棉花期货主力1105合约从当天起连续大跌,11月18日的结算价只有26955元/吨,一周时间每吨跌了近7000元。11月11日,国内现货价格也出现下跌,数次单日下调幅度每吨超过千元。
然而,目前看来依靠行政手段压制棉价上涨很难持续。
今年我国棉花总产量约为700万吨,用棉总量的1/3仍需进口,棉花供需失衡的局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据美国农业部(下称“USDA”)评估,自2005年~2006年以来,全球棉花消费量就一直大于产量,棉花库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USDA预计,2010年~2011年世界棉花库存量将连续第四年下降,并达到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范围内棉花供需依然偏紧。
种棉成本的持续增加决定棉价不可能大幅下行。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测算,包括土地本身价格和劳动力价格,2008年棉农植棉成本每亩为1100元,2009年为1288元,2010年为1600元,2011年预计将在1900元以上。
考虑到国际棉价紧张的供需形势、中国棉花的巨大供需缺口以及棉花本身重要的战略商品属性,应该说,为抑制价格高涨而频频抛储的动作也不会长期持续。经过几轮抛储,中国官方储备已经达到历史新低30万吨左右,接下来的棉花调控手段明显捉襟见肘。未来中国政府很可能重新进入市场补充库存,必将加剧棉花供给局势的紧张。
随着年底纺织业传统旺季的到来,下游需求也会有所增长。短期内,棉花供需偏紧格局难以得到缓解、种棉成本快速上涨、农产品整体已进入上行通道,这些都将支撑棉价维持高位运行。
纺企两极分化
作为棉纺类企业的主要原料,棉花占到成本的60%~70%。按行业平均12%的利润计算,棉价每涨1%,企业利润降幅就达0.53%。棉价上涨过快,产成品价格上涨步伐却难以跟上。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行业,纺织企业两头“受气”,通过提升产出品价格来消化成本上涨并不能轻易被消费者接受。由于纺织企业提价,出口订单流失不少,9月棉价加速上涨后,当月棉制纺织品出口环比下降12.2个百分点。11月份闭幕的第108届广交会上,纺织服装累计成交比107届下降了2.6%。纺织服装出口占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企业产值的70%~80%,出口形势的不乐观加大行业回暖的艰难。
为了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纺织企业寻找更为便宜或低廉的替代品。但是,棉花高涨的刺激效应,使得涤纶等替代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涨。棉价的过山车,使企业难以预测中长期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了避免越生产越亏损的尴尬,国内纺织企业轻易不敢接单,特别是固定价格的长单。这不但提高了行业长期规划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后期生产经营。
棉价的大涨大落将加快纺织行业两极分化的升级,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本身较强,加上原料储备量较大、资本实力雄厚,棉价走高对此类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大。而受影响最大的将是行业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议价能力小,更容易受到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此消彼长下,产业资源将逐渐流向高附加值的大企业,行业洗牌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