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的作用,在于表达某种情意和人情,对于人们维系某种社会关系或结成某种交换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来,情意是无价的,不可定量的。但是,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情意分量,又的确是有差异的。例如,人们对恋人的情意分量,肯定超过对一般同学的情意分量。尽管二者是不可比的,二者间的情感强度却有明显的不同。显然,情意的分量,是因人而异的,是相对的。
既然礼物是为了表达情意,那么,它也就应该表达出情意分量的相对差异。例如,就某个受礼者来说,送礼者对受礼者的情意,是通过受礼者所收到的各个送礼者之间的礼品分量的比较而相对地显示出来的。送礼者的礼物分量越重,所表达的情意分量,相对于其他送礼者来说,也就越重。
问题的关键之一是,礼品的分量——究竟该送多少钱的礼品合适呢?低了,达不到送礼的效果,而高了,则可能超过了送礼者的意愿,因为送礼者受其收入水平和消费预算的硬约束。
问题的关键之二是,实物型礼物的分量大小在许多情况下常常不可比,或者比较起来比较困难,一是由于实物之间可能类别不同(如:一只鸡和一瓶酒的分量孰重孰轻);二是受礼者的喜好程度也不同。于是,为了找到实物型礼物之间的可比性,人们常常不得不把礼品折算成现行的市场价格。一般来说,价格越高的礼品,情意分量相对就越重,价格越低的礼品,情意分量相对就越轻。
既然实物型礼物的情意分量必须折算成价格才可以衡量出来,那么,这已经意味着礼物已经、而且可以定量化了,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货币来取代了。而用现金取代实物成为礼物,不过是省略了将实物折算成价格的过程,直接以货币单位来表达情意分量。这样,礼金作为一种数字符号,充当了人情关系计量器的作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场合的实物型礼品逐渐演化成为货币型礼物。
礼品分量如何计量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圈中,送礼与受礼往往是相互的(即互惠性)。今天我受礼,意味着我日后的送礼。送礼者与受礼者之间执行的是一种延时的互惠交换。假如一个人同时要与很多人进行这种延时的互惠交换,那么,礼金就有如击鼓传花游戏中的“花”,在送礼与受礼的链条上来回流动。显然,礼金的延时互换,使人情关系得以在时间上延伸。它是通过时间的延伸来维系人情关系网。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来回答礼品分量(礼金额度)的计算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