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中间价再次刷新最高纪录,1美元对人民币6.5997元,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然而,本周以来,国际汇市美元延续回落整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则大幅走高,又连创新高纪录。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月11日1美元对人民币6.6216元;1月12日,1美元对人民币6.6128元;1月13日,1美元对人民币6.5997元,三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随着汇率近期连创新高,外向型制造企业不再淡定。
新高下的恐慌
圣诞过后,上海某贸易公司业务员严眉在跟客户洽谈了8个回合后,最后敲定以盈利30%的价格成交。但是,老板却否定了这个500万美元的巨额订单。
而老板却是另一番苦衷,“原材料价格高涨,近期汇率又日日升,就算比之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接得越多,亏得越多。”
近期的汇率连创汇改以来新高之势,如同鞭子一样,不断抽打着出口企业敏感的盈利线。老板们的眼睛死死地瞅着,痛在心头。
汇率的这一轮上扬,在去年年底就开始蓄势。
前两次的新高分别在去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6227元,以及11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6239元。
美元一贬值,国际市场上所有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都在涨。
“我们制造企业需要原材料,人民币汇率一升,就出现了两头挤压的态势。” 的确,汇率的波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利润至此已经被压榨了2%以上了。历先生的企业是低压电器产品,由于牵涉到订单国家或者区域的专利问题,各种费用已经将利润压榨得相对微薄了。
“如果再不采取些方法,境外订单业务已经陷入亏空状态。”历先生所在的集团公司是长三角一带的制造型企业,每年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总额起码上亿美元起。从下订单到交货,期限基本在三个月左右。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历先生的集团也曾经尝试过境外外汇期货套保操作,但是,毕竟是制造业中人士,对此领域比较陌生,尝试几单后,最终放弃。
近期以来,以人民币标价的所有原料物资也都在猛涨。
最近3个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上升了5.5%,铜价上涨14.4%,黄金涨11.75%,玉米涨44.76%,白糖涨21.5%,大豆涨15.4%,而历先生的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产品。人民币汇率升了,如果是单纯的销售型企业是赚了,但作为制造产品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两头亏损。
“如果汇率相对稳定,总体上,订单量比去年好,在增长。”一名知名塑化玩具企业的负责人也认为这种两头挤压已经让他们濒临“窒息”的境地。
的确,汇率的波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利润至此已经被压榨了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