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整体规模由上游说了算
半导体照明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照明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十年来,全球LED市场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高亮度LED市场的成长更加迅速,1995-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6%,2008年的市场规模达到51亿美元,占LED市场的比例由2001年的40%增长到2008年的80%以上,保守预估2012年的市场规模可望到达114亿美元。在这条充满着亮点和价值的产业链中,上游企业拿走了70%以上的利润,这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利润回报高的环节。而上游的核心专利技术集中在日本日亚(Nichia)、美国科瑞(Cree)、德国欧司朗(Osram)等为数不多的海外巨头手中,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经营(附表)。在外延片和芯片领域,美国和日本企业也处于垄断优势。
LED照明产业自上而下的投资道路需要理性思维
整个LED行业的规模,取决于上游厂商的技术研发方向、产能。目前制约LED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技术,如光效转化率偏低、流明速的行业标准未出台、光色度等;二是相对于火热的应用端市场,拥有核心技术的厂商产能不足。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在LED产业还未出现,2010年,在上游主流厂商产量扩张的情况下,芯片的出厂价格不降反升,中下游厂商多处于等米下锅甚至停工待料的境地。目前,在上游的芯片开发与晶粒、中游的封装、下游的应用领域,已均有中国企业介入,但国内的芯片生产商集中在小功率、中低端领域,其中包括小功率晶片领域的三安光电、乾照光电等企业。限于技术、产能等原因,目前国产芯片占国内市场的供应量不足10%,还未进入主流供应商的行列。
大部分的中国LED制造商,只能在产业链末端的封装应用领域,争夺余下不到40%的利润,这一现实类似前几年的太阳能多晶硅行业。目前,中国已有超过4000家中下游LED企业,它们主要集中在制造、辅料加工、外观设计行业,特点是投资规模小,产业建立快,单位产值不高,属于传统的加工行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市场,反应灵敏,如果抓住市场热潮,有可能成长出大型企业。尤其是LED应用端市场近年发展飞速,LED背光源、显示屏、发光源市场都呈几何级增长。市场需求拉动了生产环节的发展,国内生产质量有保证的LED照明生产商今年都收获大量的订单,佛山照明、雷士照明都在向此快速转型,也有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转战这一市场。
台湾LED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内地企业提供参照。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LED产业的发展初期,行内企业呈金字塔形,下游企业为数众多,上游企业则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