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虾死你”……各种新名词不断在农产品领域中冒出,刺激着各方利益群,当众人揣测下一个新名词时,棉花“不甘寂寞”地加入该大军中。自去年棉花收获到如今,棉价暴涨暴跌多个回合,让大家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刺激。今年3月中旬棉价突破3.4万元/吨大关后,半个月的时间,棉花现货价一路下跌,最低价低至2.2万元/吨,暴跌近四成。“疯狂的棉价”让众棉农和棉花收购商直呼“吃不消”。这场价格战对棉农及整个纺织业会有何影响?记者近日前往我省棉花主产区之一盐城市大丰采访,亲身感受了一番“棉里针”所掀起的“业内地震”。
最近,大丰市万盈镇某轧花厂老板吴先生心情很阴郁。去年,棉价坐上“直升机”后,他收购了1000吨的籽棉,加工成皮棉后却只能以亏本的价格卖出去,一算整整亏了20万元左右。回首这段时间“过山车”式的棉价,吴先生就觉得心惊肉跳。
吴先生告诉记者,他从事棉花生意已9个年头,头一次遇上棉价波动如此之大、之频繁。去年11月份,籽棉迎来了顶峰,最高价卖到7.1元/斤,过了一星期左右,降到5-5.2元/斤,春节后棉价再次回升,涨到6.3元/斤,半个月后又回落到5.2元/斤,3月中旬棉价出现反弹,卖到了6.2元/斤,4月份便一路下跌,几天时间,就从赚到赔。
有着11年经验的棉花收购商景步生眼瞅着家里还有七八十吨高价位收购的囤棉,而田里的新棉苗已长到20公分左右,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以现在22000元/吨的低价卖,我就亏50万元左右,不卖又不知道这价格还会不会下跌。”他无奈地表示,还是先继续囤着,不过因为棉花只有8-9个月保质期,过期就会发黄,所以最迟在新棉上市之前必须全部抛出,现在他只求能亏得少点。
棉价这趟“过山车”波及了整个棉花加工厂产业链,剥绒厂也未能幸免。大丰草堰镇一家年产值800万元左右的棉花加工厂老板沈应华心痛地说:“去年我不看好皮棉市场,没敢收购籽棉,而是转向收购毛棉籽,生产光棉籽和短绒,谁想到这短绒还不如皮棉,今年2月中旬涨到14500元/吨就一路下跌,跌至7500元/吨,这价格还是往年的最高价,但因为高价位收购,加之短绒需求最大的化纤厂用木浆、竹浆代替短绒生产浆粕,短绒需求顿时减少。今年新棉再上市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们棉花没卖到最高价,几天时间每斤就跌了1元左右。”万盈镇棉农朱红平懊恼地告诉记者。棉农一般在收获棉花后都会摆在家里囤上一段时间,等到价格稳定了再卖,没想到今年棉价波动这么大。
当记者问到卖棉花能赚多少钱,朱红平认真地给记者列了份清单:按1亩田计算,一包种子50元,农药不低于150元,化肥200元,其他费用50元,家里的10亩田都是他们老夫妻俩照料,没有雇工费用,成本共需4500元。去年朱红平以6.1元/斤价格出售,5000斤的棉花共收入35000元,扣去成本,纯收入为30500元,而往年只有20000元不到。
“相比种粮,棉花属高产和稳产,还是比较合算的。”朱红平说,棉价起伏这么大对他们棉农不会造成致命伤,只是赚多赚少的事。“我们当地有很多棉花加工厂,棉花可地产地销,农民的心态就是"求稳"。”不过朱红平也表示,即使棉花跌至每斤1元他们还是会继续种,种棉是他们夫妻俩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种棉花也不知道种什么好。
当地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去年棉价大幅提高,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总体有所增加,万盈镇的棉花种植面积估计增加了一倍。为了让棉农今年放心种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最近联合发布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临时收储价为19800元/吨,籽棉相当于4.5元/斤,棉农仍可保本微利。本报记者 朱梦笛
纺织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链接:
纺织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关于此轮棉花下跌的原因,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与投机过度有关。由于去年棉花涨得凶,春节前纺织、加工、贸易商都开始囤棉花,棉价涨到2月中旬,突然纺织订单开始减少,即便进入纺织旺季,订单依旧没起色。一些加工企业就开始发慌,只能压价出售,这时,下游采购就保持观望,期待价格更低,这造成了棉花收购价格越来越低的局面。
另外,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国内用工成本上涨,导致国内的纺织企业相对东南亚、南亚等国没有竞争优势,订单外流,而时至今日,欧、美、日等国的经济形式仍不乐观,纺织订单开始萎缩。
在此轮棉花行情中损失惨重的轻纺企业开始改变策略,另谋出路。2010年年底,棉花价格上涨至32000元每吨时,新疆传来消息,众多棉纺企业开始到棉花主产区新疆去投资建厂。
“棉花产业向中西部的棉花产区转移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首创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董双伟表示。根据2011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脚步不断加快。其中前去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显著,今年1~3月中、西部地区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62%、63%,投资占比方面,中部地区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而新开工项目数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前3个月中部地区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8%。
“中西部靠近棉花产区,企业在当地开厂能有效掌握当地的棉花资源,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大转移会越来越快。”董双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