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纺织资讯 » 正文

桐乡蚕桑业的路在何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6 13:01:00    来源:中国贸易网    评论:0
栽桑养蚕历来是桐乡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相关产业也在我市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茧丝行情的日益不景气,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全市蚕茧生产量呈现下降态势,尤其自2007年以来,颓势更甚,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如何促进蚕桑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桐乡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居沪杭苏“金三角”中心,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栽桑养蚕历来是桐乡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近年来随着茧丝行情的下滑,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全市蚕茧产量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下降态势,尤其自2007年以来,颓势更甚。目前,全市有年报桑园面积16万亩,从业农户近8万户,年蚕茧生产量1.5万至1.8万吨。

    据桐乡市蚕业管理站统计,今年桐乡市春蚕合同订量1万张以上的仅凤鸣街道、崇福镇和石门镇。而去年达到这一数量的还有梧桐街道、洲泉镇和高桥镇。从合同数量看,春蚕饲养量同比减少了30%。而春蚕占据着全市一半的蚕茧产量,其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蚕农后四期蚕的饲养计划。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蚕茧生产规模收缩、缫丝行业低迷,种种迹象似乎在昭示:桐乡的蚕桑业将辉煌不再?

    蚕桑生产曾辉煌

    桐乡具有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迄今已有4700多年,至南宋时期,驸马都尉濮凤的后代弃官归田,在濮院从事蚕桑丝织生产,产品“濮绸”闻名天下。从此,掀起了桐乡发展蚕桑生产的一个高潮。此后,桐乡蚕桑几度沉浮,解放前蚕茧产量最多时的1936年曾达23.2万担,但到1949年,由于战乱,蚕茧产量下降至4.2万担。解放后,政府大力发展蚕桑生产,蚕茧产量逐步提高,1986年总产蚕茧23.4万担,首次超越历史。1992年,桐乡蚕种发种量达78万多张,蚕茧总产量达49万多担,成为桐乡历史的最高水平,在上世纪90年代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桐乡蚕茧产量居全国各县(市)级之首。

    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流传着“吃饭靠种田,用钱靠蚕桑”的谚语,可谓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民间还有“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之说,蚕桑生产始终是桐乡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蚕桑生产,在桑园建设、小蚕饲养的社会化服务、蚕种供应的有序管理、蚕桑产业的科技开发等方面,进行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尤其是近几年,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扶持改造高产桑园近8万亩;改良现行当家蚕品种秋丰·白玉,其改良品系已在浙江省应用、推广;研究开发天然有色蚕茧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2005年起,桐乡市委、市政府连年出台文件,“对各类服务组织或农户创办小蚕共育一期蚕种饲养量50张以上的每张蚕种补助10元至15元”和成片种桑200亩以上的实施主体实行补助。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我市的养蚕群体和蚕桑产业基础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蚕茧、桑苗价格暴涨,蚕农培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全市饲养蚕种44.01万张,同比增长18.04%;实际生产蚕茧18.09万吨,增长15.8%;蚕茧产值4.79亿元,增长40.8%,实现“发种量增、蚕总产增、蚕茧产值增”。2007年全市有专桑面积16.06万亩,生产蚕茧1.76万吨,蚕茧产值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12%,对稳定农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蚕桑生产不仅鼓起了桐乡农民的“钱袋子”,也催生了桐乡的蚕俗、蚕风以及养蚕禁忌、蚕神信仰等,可以说,蚕桑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桐乡农民的生活,如桐乡蚕桑民俗——清明“轧蚕花”,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成为桐乡地区农民寄托愿望、企盼丰收的传统文化节日,还衍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像打拳船、踏白船、龙船等。2008年“文化遗产日”,“桐乡蚕桑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蚕桑业走向衰落

    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随之不断出现。受国际丝绸产品价格及外省生产规模扩大的影响,桐乡蚕桑产业的红火态势到2007年秋季随着茧价的下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008年全市春蚕发种量降到了自1992年以来的新低,统一发种量仅130670张,夏秋蚕期没有促使生产复苏的有利因素,蚕种饲养量继续呈现大幅下滑,夏种发种量15328张,比上年同期减少50.2%,三秋合同订量105178张,比上年同期减少28.6%。在市蚕业管理站,记者看到这样一组对比数字:每担鲜上茧平均收购价,2006年,春蚕茧1245元,夏蚕茧1050元,秋蚕茧茧价分别为早秋1245元、中秋1550元、晚秋1350元。而到了2008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春蚕茧茧价为930元,夏蚕茧茧价为400元;秋蚕茧茧价分别为早秋350元、中秋420元、晚秋500元左右。

    茧丝行情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蚕农生产的积极性。在2007年茧价持续低迷情况下,蚕农期望2008年春茧价格趋稳,但由于种种因素,我市春茧价格同比2007年又降9%,使蚕桑产业雪上加霜;夏蚕、早秋茧价格每担仅400元左右,生产风险增加,经营效益甚微。从2006年中秋蚕茧价格每担1550多元,到2008年春蚕每担900元左右,下降43.8%,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给蚕桑生产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市场行情成了蚕桑生产的“晴雨表”:当行情上涨,刺激生产,蚕种饲养量增加,以致出现供大于求现象;一旦行情下滑,则蚕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一探究竟,记者选择蚕桑业较为发达的凤鸣街道进行深入采访。

    凤鸣街道有农户1.1万户,90%从事蚕桑业。有统计显示,2008年凤鸣街道蚕种饲养(按全年5期计算)53439张,总茧款收入达2981.6万元。

    “今年春蚕合同订量1.28万张,即使加上补订量,也远远低于去年实际2.25万张的春蚕饲养量。”凤鸣街道农经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林甫向记者介绍。以该街道2008年中秋蚕茧为例,2008年每担平均茧价430.46元,饲养量为1.32万张,总产茧量4646.16公斤,总茧款收入近400万元,其蚕种饲养量、总茧款分别比2007年减少了31.9%和55.8%。

    茧价下跌,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桑苗市场也呈现一派低迷景象。2006年小桑苗平均售价每株0.5元,创历史最高。2008年底至2009年初,即使每株价格跌至0.03元,也依然不走俏。中群村养蚕大户顾建根今年订了5张春蚕,而早几年,他一订就是10张。“行情不好,赚不了钱。”顾建根现在在外接木匠活,妻子在企业打工,养蚕的重任就落到了父母身上。

    建胜村69岁的金翠娥3年前就放弃养蚕。“以前家里至少养5张蚕,现在年纪大了,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就不愿操这个心了。”记者走访了几户养蚕户,目前从事蚕桑业的大多是五六十岁年纪的劳动力。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洗脚上岸,拿着稳定的务工工资。中群村70%的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

    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蚕桑收入比例下降,造成桑园弃管、弃养农户增多,养蚕农户数锐减。据年报统计,我市有桑园面积16万亩,但到2005年底,经初步调查投产桑园面积仅12万亩至13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有养蚕农户12万多户,到去年养蚕农户数为7.9万户,比鼎盛时期减少4万多户,减34%左右,且参与蚕业生产的普遍是老年劳动力。

    2008年全市蚕茧产值减少35.1%,在凤鸣、崇福等地茧农们囤积了大量自烘茧,没有实现现金收入,而蚕茧主产区往往又是桑苗集中地,无人问津的桑苗基本只能销毁。
  谁动了蚕茧质量

    在采访中,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话题:桐乡蚕茧质量堪忧。这几年,我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实施“东桑西移”,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种桑养蚕优质基地,构筑技术服务网络,取得了可喜成效。怎么会有蚕茧质量差一说?

    据了解,我市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布,粮、桑作物混栽,形成了稻田围桑园、桑园围稻田的作物格局。因稻田与桑园的防病治虫交叉进行,相互污染,如遇异常高温气候条件、稻田防治病虫害次数多、用药量大和两高农药使用多及农药质量不够标准,再加上废气污染等,存在发生家蚕大面积中毒的危胁。同时近年来,工业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影响也较大,产业风险难以排除。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蚕茧收购体制、蚕农质量意识等原因,造成目前蚕农、蚕茧收购单位、蚕茧使用单位叫苦连连的状况。目前的鲜茧收购办法,严重挫伤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蚕茧收购中的“眼看手摸、嘴喊价”的做法,使卖优质茧的得不到优质价,导致蚕农卖潮茧、卖毛脚茧等,影响了蚕茧的质量。广大蚕农普遍表示不满,并对收购中的秩序混乱、缺斤少两、扣水分、除黄斑,压级压价等现象十分反感。

    举个简单例子,去年春蚕茧每担收烘价为930元,毛脚茧也有900元,优劣茧价差别不大。前几年,蚕桑技术干部在蚕农中推广方格蔟养蚕法,但在实际收茧时,方格蔟茧与柴龙茧(即普通茧)价格相差仅10元、20元,蚕农嫌前者麻烦,积极性不高。加上茧贩存在、蚕农自收自烘现象泛滥,严重扰乱蚕茧市场秩序,茧站无法与茧贩子抗衡。蚕茧的应有价值难以体现,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蚕农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860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