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并非自今日始,是一直都有的现象。现在中国沿海中小企业面临的景象,类似2004年而非2008年,也就是订单很多,但成本上涨太快,企业苦不堪言之下只有涨价一途。
近期,制造业重镇东莞接连出现的几起企业恶性倒闭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全国工商联一位人士介绍,工商联刚刚完成了对17省市中小企业的大调研,调研摸底的结果显示,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非常艰难,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但今日工信部发言人朱宏任表示,我国现在没有中小企业扎堆倒闭或者倒闭如潮的情况出现。但实事求是地说,最近一段时间,部分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困难。朱宏任说,困难反映在许多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对生产要素变化敏感,在上游能源原材料大幅攀升,用工、融资等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目前多有市场人士对此表示,目前中小企业面临困难,更像是2004年而非2008年,也就是订单不愁,但成本飙升太快,企业无利可图,而2008年则是订单消失。
实际上,这是“中国工厂”无法消化日益恶化的通胀的表现。
自2001年以来,尽管欧美等国一直维持低息状态,但全球物价始终不涨,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产业链出现重新分工,中国成为“全球工厂”。庞大的劳动力供应以及优良的基础设施,一时间让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竞争力天下无敌。中国商品多年低得离谱的价格,甚至让日本等国抱怨中国“输出通缩”。
但是,生产率的提升速度,无论如何都比不了印钞机的加班速度。在2004年,“中国工厂”的效率,就面临流动性泛滥导致成本上升的挑战。但中国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将工厂搬迁到中西部内地、产业升级——向研发和销售端发展两种途径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个过程目前还在持续当中。
无论中国企业怎么努力,生产率提升总有个极限,这个极限在2007年下半年就显示出来。当时格林斯潘就对外公开表示,全球通缩时代可能已经结束,因为外国出口美国商品到岸价格指数触底上扬,这中间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
到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已是大势所趋。这其中代表就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商富士康。富士康,是产业链制造端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公司。当2010年,富士康频繁出现员工跳楼,不得已大幅加薪之后,反过来就向苹果、戴尔等电子厂商要求上调代工费。就是在本周三,富士康发言人还对外称,为因应大规模调涨大陆生产线员工薪资,公司正积极与客户沟通调涨代工价格,并改善制程提高生产效率,希望在一至两季内,可以抵销人力成本的上扬。对此,富士康的客户能找到效率更高的代工企业吗?
而关于中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指数,可得到的数据,是今年3月份商务部公布的:2月份同比涨幅高达11.6%。
中国是全球制造产业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当中国企业对外大幅涨价的时候,其他经济体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因此,中小企业逐步摆脱困难的根本途径,固然有金融倾斜在内诸多政策扶持,但根本的,还是“中国制造”对外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