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新兴的重要市场
谢锋
我们必须认识时代的变迁,不能沉浸在过去的繁盛,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上世纪80年代,称为设计师时代。正好是日本设计师非常成功的时代,像川久保玲,山本耀司,曾经引领了世界时尚很长时间。当年的设计师会有特别强烈的个人风格表达自己的个性,在当时传媒不太发达的时候,这些个性受到了相对的保护和张扬。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很多设计师的店里都排长队,现在人们通过网络买卖,实体店经营惨淡。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时代已经变成了时尚帝国、金融寡头垄断的时代,设计师已经被边缘化。很多由大财团支持的品牌是十分鼎盛的。
我们品牌的成功在于有非常好的营销团队。我们全部是直营店,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管理、渠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网络一定是未来重要的市场,也是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市场。网络是一个平台,网购不断瓜分现在的一些实体店销售。但是现在的网络还有很多问题,比如销售方式、低价促销等。网络不能正常表达产品的价值。
坚持用服装说话
马可
由设计师主导品牌设计风格及整体发展方向的就是设计师品牌。在国际上很多设计师品牌的操作路线更近似于明星的包装与经纪路线,我认为人各有志,有热衷于为明星包装的,也有视名利为粪土的,大家各走各的路,也算是一种平衡。均衡创意与管理之间的矛盾的最佳方法是擅长创意的不要做管理,擅长管理的不要做设计,然后彼此包容。
在产品线里面,真正按照设计师创意执行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多少,取决于设计师的创意有多成熟,成熟完善的创意可以充分地实现,如果比较幼稚、考虑不够全面,能实现的机会就少。无论是品牌还是设计师个人,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最终还是来自于明确的态度和出众的创造力。我在品牌决策中的角色是艺术指导,整体把握设计风格。
用心的设计是看得见的,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一直坚持用服装说话。设计对我来说,是享受而不是工作,我喜欢那些不带目的性的衣服,如实呈现穿着者的内心就已经足够了。时装周是一个可以带来观众的平台,但留住观众要靠的是品牌的内力。
严控流程追求品质
赵卉洲
我们的品牌和国内的其他时装品牌一样,正共同面临着一些压力,比如国外时尚品牌的入侵、国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网络上某些低价高质的服装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压力,国内的设计师品牌现在正形成一股与之相对抗的势力。在时尚行业里,品牌的消费也是一种趋势,像各路分散的草莽英雄的服饰企业终将被设计师品牌时装所取代。
国内现在已经涌现了很多有实力的设计师,并且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服装时尚本来就是我们的强项。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土设计师时装的崛起,也正是我们传统文化实力的展现与回归。
在我们的产品线里面,真正按照设计师创意执行的产品能占到 100%。EACHWAY(艺之卉)对生产线的把控非常严格。我们在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都追求100%的品质保证。假如不是这样的话,执行上就会出现误差,而这样的误差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会累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到最后产品就会差别很大。所以,在这一点上,EACHWAY(艺之卉)必须要求100%的品质保证。
浴火后的华丽蜕变
蔡美月
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定义来自设计师本身的精神和目标。因为20多年前我设计了一件婚纱被别人冒名顶替,所以后来才决定用自己的名字创立品牌。我不知道个人的名气是否有为品牌带来实际的影响,但是我只想不断地努力,把品牌做好。
在我的消费者中,因为设计师品牌原因而买单的人占大部分,大概有八成。国内设计师品牌都很努力、很上进,也很可爱。在我们品牌的产品线里,按照设计师创意执行的产品占到八成的比例。我的品牌销售渠道以实体店和加盟店为主,这两种更适合设计师品牌。服装创意和企业管理如同一体,是需要相互理解的。在国际上很多设计师品牌的操作方法近似于明星包装的经纪路线,我认为这样很好,但是不一定会成功,最终还是应该以产品和销售为重点,有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创意推广才会成就一流的品牌。
我认为中国设计师品牌和国际其他的设计师品牌没有什么不同,是人们认知的问题。中国的设计师品牌目前和未来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超越、创新自己的精神和理念,需要多交流、多推广中国精神。
紧跟潮流又追求个性
刘小飞
许多国际买手看过中国设计师的发布秀后都会赞不绝口,但你问他会不会购买,他会说不。这似乎是个怪圈:中国的设计师们挤破头似地往国际四大时装周上涌,却只赚了吆喝,而没有形成销售。事实上也是这样,迄今为止,在四大时装周上作秀的中国服装品牌和设计师,还没有一个真正进入欧洲高端主流消费市场。中国服装设计缘何陷入“只看不买”的尴尬境地?
需从两方面脱离困境:一方面,服装设计师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模式化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在国际通用的时尚美学和设计法则的基础上去铸造一种基于国际化的服装作品。而中国时尚文化和时尚产业的发展,将促使中国服装设计师以东方文化为底蕴,走国际化路线来赶超世界时尚。
服装设计一定要重视、关心、了解国际间的服装流行动态和流行趋势,理解、利用国际服装同行创造的经验成果,但是又必须看到我们自己不同于他们的地方,我们有自己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和穿着习惯,因此,我们在设计服装时既要参照国际流行共性,又要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风格
成熟的团队可使设计师专心做设计
曾凤飞
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服装设计师,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特点、风格,他们对品牌的把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设计师驰骋在时尚领域,对市场有着尖锐的敏感度,用自己的观点抒发对流行的理解,在他们领导下,针对自己品牌文化和内涵设计出来的作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目前设计师品牌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具有这方面才能的设计师凤毛麟角。
我是一个设计师,也是一个决策者,这个自始至终都是没有改变过的。我没有商业自觉,但我有商业直觉。所以,我需要一支可以跟我互补的团队。从资金运作到物流配送,再到市场推广全方面地配合我,可以让我更专心地去做设计,而不用为琐碎的企业管理操心。其实,国内的设计师品牌与国际上的设计师品牌在企业架构上是没有落差的,他们在流程上、岗位部门上都没有区别,都需要一个内外互补的团队,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团队的成熟程度。
设计师的创意只有通过产品的呈现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不然创意只能是空中楼阁。创意需要管理的支撑,管理需要艺术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成,这样品牌在管理中更有价值。
设计师品牌需要推广
薄涛
我觉得现在中国有很多设计师的才华是超过某些一线品牌设计师的,但为什么不能赢得消费者对他们的尊敬、信任、甚至是崇拜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推广,推广是需要一定费用的。
欧洲的奢侈品品牌管理公司实际上推广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文化。他们用投资的方式去包装一个设计师,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对设计师的吹捧,在吹捧的背后是产品的价值。他们经营的并不是一个物化的概念而是一个虚拟的文化概念。
欧洲奢侈品品牌的布料不比现在国内品牌用的贵,甚至有些还便宜,做工也不比中国本土品牌好。事实上,现在中国市场上比较好的一线本土品牌采用的面料比奢侈品品牌还贵,工艺更精致,但价格却不足奢侈品牌品牌的1/10。所以说,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是靠品牌管理公司包装起来的。服装其实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并不是一个物化的产品。这个物化的产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所以没有附加值,没有价格空间。可是反观我国,我们的设计师还停留在设计或者生产一个物化产品的过程当中。
追求品质而不为名气
郭培
品牌的销售不只是靠设计师的名气来推动,更要靠产品本身,名气可以推动一时,但是不可以推动一世。产品和你的名气如果不相符的话,你不会第二次见到这个客人。我的客人大部分都是回头客。我不是因为名气而自我陶醉的设计师。
我认识我先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他说:“郭培,一个人要有追求,你说名气重要不重要?”那时,我刚刚获得十佳设计师,十分注重自己的名气。他说,名气就像气一样,它偶尔会聚在你头上,但早晚会散去。所以,人应该追求一种质。物有物的品质,人有人的品质,质是定而不变的。他说到我心坎上了。我也是从年轻追求名气的过程中走来,所以到今天,我觉得这话特别对,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刚好那时是我做品牌的第三年,最难的时期。我是因为有了名气,才去做的公司。后来就忘掉了这些,进而又舍不得将公司放手,才开始经营,跟所有的员工在一起,以身作则,为质的提升和改变而去努力。所以到今天,我最骄傲的是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追求品质。
创造以时尚服饰为主导的设计师品牌
洪金山
我的籍贯是中国香港,香港是前卫与传统并存的社会,多种文化的交汇使我产生许多灵感。我的家族本身是做服装企业的,我走上服装设计这条路是自然而然的。
创业开始我选择了内地,那时内地服装产业链逐步完善,具备了创业的土壤。但当时是传统样式服装占主导地位,缺乏市场细分,这恰恰给了我创造时尚品牌最好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打算先进行品牌定位与主题设定,亲自引领开发;将我想要的系列主题、概念服装延展到可供成衣销售的服装产品中。当时看是比较冒险的,不过事实证明,打造以时尚服饰为主导的设计师品牌是正确的。
设计师品牌既要突出设计师个人品位,也要融入商业化元素,我们需要找到真正适合品牌发展的道路,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时争取商业利益。
在高度细分的市场中,中国设计师要凭借自身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来寻求发展,设计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目前,中国已有一些设计师品牌具备了稳定消费群体,以及价值传递的能力,有独特形象识别的气质。
不应过度放大设计师品牌中的设计师概念
邹游
一般而言,基于设计师背景所创立的服装品牌往往容易被大众贴上“设计师品牌”的标签,但在我的观念之中,这一概念却不应被过度放大,因为对流通于消费市场的时装产品而言,围绕品牌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必须纳入考量的范围,比如说商业因素。
感觉目前的设计师品牌真是生机勃勃,势头凶猛。年轻设计师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这与整个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提升所营造出来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师个人和商业系统之间的关系平衡。
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悠之”(YOU’Z)的产品设计基本是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方向前行的,既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一味地迎合市场。我们一直秉承的就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释放设计的创作力,因为就创造力而言,从来就不是漫无边际的。
我从来不认为创意与管理是一对矛盾体,反之,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设计管理,这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二者的异同,如何有效地将创意加以管理?如何让管理更具创意?这些都是可持续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将实践和理论进行彼此映照和相互验证是最让我着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