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电动车是汽车工业的未来。迫于全球能源供给的局限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无论是达成美丽中国还是绿色地球的目标,电动车都是全球汽车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这场全新的马拉松赛跑中,中国被寄予厚望。事实上,国家在确定新能源的主攻方向为电动车后,密集出台了很多推广电动车的配套策略,比如减免车船税,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出台技术标准,并且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15年时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产能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中汽协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仅为2661辆,且多数为公交大巴等商用车,电动轿车除了几百台出租车外,用于私人消费的凤毛麟角。《中国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设超过40万个充电桩的目标,但截至去年年底,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总共建成约1.6万个充电桩,不到2015年目标的5%。即便是这不到5%的充电桩,在耗费空间和财力之后,多数也处于闲置状态,遭来不少人的口诛笔伐。
政策热,市场冷是电动车发展的现状。业内对此的态度很明确:看好未来,摆好姿态,顾左右而言它。在此背景下,比亚迪和上汽荣威(微博)的努力是脚踩黄土地,值得推崇和鼓励的。
比亚迪推出的“零元购车·零成本·零排放”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做担保,让出租车司机免费使用E6电动车,用部分节省的燃油费来支付银行贷款。这意味着,比亚迪承担了所有的风险,在5年还款期内,车辆使用者一旦拒绝还贷,只能比亚迪埋单。
上汽荣威E50的突破是,私人用户可以绕开充电桩的制约,直接用16安时的家用插座充电,且在上海市的政策庇护下,能节省大约16万元的购车和牌照成本,在消费成本上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跨越式质变。
作为车企代表,比亚迪和上汽作为电动车拓荒者的投入是巨大的,其解决产品研制和商业化推广的策略是值得推广的。但是,就中国整个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而言,车企个体的努力依然是杯水车薪,需要整个社会为此作出全面的调整。
发展电动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全面摆脱石化能源的限制,切换为可再生能源的大面积使用,让整个社会发展步入一个全新时代。如果仅仅将发展新能源的重任寄希望于汽车企业,即便能够制造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电动车,但在能源使用上不过是把石化能源转换成电能,非但不能改变能源结构,反而因为传输和转化造成了更多浪费,这与发展新能源的目标是南辕北辙的。
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太阳能光电产业生产总值更是占世界的30%,但是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科技产品几乎均销往海外。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国内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只有0.5%。此外,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根据2009年一项由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提高补贴和改善输电网络,至2030年风力发电就可以满足中国所有的电力需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畅想说,当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在新时代,数以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全新的能源生产方式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杰里米·里夫金说,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构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上的全新能源生产方式是发展电动车的基石,上百万辆甚至更多的电动车本身就是全新能源制造链条上的移动储能设备,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成果受益者。唯有如此,电动车发展才能步入坦途。
(责任编辑:王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