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煤电产业链改革:取消电煤双轨制应先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7 10:21:45    评论:0
导读

近期,大家对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的讨论颇多,其中不乏反对声音,甚至有人认为电煤价格并轨要等到铁路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结束之后才

近期,大家对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的讨论颇多,其中不乏反对声音,甚至有人认为电煤价格并轨要等到铁路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结束之后才能推进。对此,笔者认为,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是煤电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电煤改革不应惧“牵一发动全身”

 

        当前,取消双轨制时机成熟,不仅仅因为市场价和重点合同价已经自然趋同,而且还因为,在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下,未来煤炭需求增长或将发生革命性转变,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煤价长期上涨动力明显减弱,并轨之后,即便煤价上涨,对发电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要比几年前小很多。

 

        虽然目前时机相对较好,但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可能会影响到多方利益,比如煤矿、中间商、铁路、电厂、甚至用电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在内都有人担心电煤价格并轨之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煤矿担心取消重点电煤之后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担心用户进一步压价,同时也担心铁路运力不再配置给煤炭企业,最终增加煤炭销售难度,提高销售成本;中间商担心市场更加透明之后,自身之前的利益受到损害;铁路担心煤价完全市场化之后,随着铁路运力瓶颈逐步缓解,铁路市场化改革的呼声会日渐高涨,届时铁路系统内的各种灰色利益将随之消失;电厂担心取消重点电煤之后,万一煤价再度上涨,如果电价不能及时上调,自身的利益将受到更大影响;用电企业和普通消费者担心煤价完全市场化之后,煤价上涨带动电价不断上涨。

 

        以上各方面的担心都是可以理解的,改革就是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就是要理顺价格体系,就是要使市场交易透明化。既然是改革,难免会有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如果受损的这部分利益之前属于非正当获利,那这正好是改革的目的之一,比如部分中间商的利益,比如铁路系统获取的部分灰色利益,再比如资源分配不合理给煤炭企业带来的部分利益,等等。

 

        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应先行

 

        市场化改革目标明确之后,就是如何推进改革的问题了。如果整个产业链同时推进市场化改革,涉及的环节和主体太多,影响改革结果的因素众多,改革的影响太大,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甚至导致市场混乱。因此,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先改什么,后改什么,要有一个顺序。

 

        从煤炭、铁路和电力三者的关系来看,煤炭和铁路、铁路和电力之间改革的内在逻辑不明显,在垄断体制下,铁路市场化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力情况,如果运力紧张,市场化的结果只能导致更广泛的权利寻租,煤炭和电力的改革,铁路不一定必须同步跟进;煤炭和电力的改革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煤炭市场化改革最好是能率先或同步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这主要考虑到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就目前的煤炭和电力来看,电煤已经是半市场化了,而电力领域除了厂网分开之后,其他环节的改革迟迟不前,如果要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需要改的地方太多太多,因此,两者对比来看,推动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要比电力市场化改革容易的多。

 

        煤电联动需同步完善

 

        但话说回来,由于煤炭和电力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推动电煤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力改革来配合,这里的电力改革笔者认为就是煤电联动,因此,有关部门在取消煤价双轨制的同时,有必要同时完善煤电联动制度。

 

        总而言之,煤电产业链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革,而目前取消电煤双轨制的时机较好,短期内不会给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带来太大影响,有关部门应该抓住机会,率先取消煤电价格双轨制。取消双轨制的同时,要配套完善煤电联动方案,而且,由于目前铁路运力瓶颈仍然存在,可以据此鼓励煤电企业签订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中长期协议,对中长期协议优先配置铁路运力。当前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是推动整个煤电产业链改革的突破口,之后,随着时机慢慢成熟,逐步推进铁路、电力、甚至煤炭资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5482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