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渠道商圈 » 创业故事 » 正文

央行移动支付行标搅动支付市场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9 09:42:27    评论:0
导读

  【阿里巴巴创业】  速途网上海讯 近日,央行为引导和规范我国金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配置,正式发布了中

  【阿里巴巴创业】

  速途网上海讯 近日,央行为引导和规范我国金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配置,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行标涵盖了包括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在内的五大类三十五项标准。

  央行行标出台或将引导移动支付市场

  目前,大家所说的移动支付主要是指手机支付,而前不久中移动和中国银联也曾推出过关于移动支付的相应标准。

  中国银联和金融行业的标准是以13.56MHz做为近场支付非接触通信技术的基础。而中移动则是以2.4GHz以通过通讯技术为基础,并已在封闭环境比如城市公交或校园网内试点应用。

  不过,速途网注意到,央行并未发布完整的技术标准全文,比如到底是13.56MHz还是2.4GHz作为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也没有做出明确说明。

  其实单从技术层面记者发现,银行出台的行标,其目的是将钱留在银行里,而手机等可移动设施作为媒介进行货币交易。而中移动则是想把移动支付做成类似于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尽可能将钱暂留在例如话费中去。

  就目前情况来看,央行和金融行的标准与中移动的标准并不兼容。如果央行发布的行标细则确实是13.56MHz,那就意味着正在使用中移动2.4GHz标准的移动支付业务可能将停摆。

  未来手机或将变成ATM机

  当然,还是有其他对应办法,移动支付领域技术供应商北极鸥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远曾表示“可以通过改造ATM机具等基础设施来实现互通。”

  因为央行在新闻稿中也明确强调,此次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所以,中移动可能通过一定的妥协办法,从侧面加入移动支付市场。

  行标中所提到的“联网通用”,其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移动支付和现有金融IC卡资源应用的“联网互通”。例如,在轨道交通和地铁站点等新投放的ATM机已经经过改造革新,可以实现联网通用。

  据了解,目前重庆已启动“银联翼宝”业务,用户不用更换手机号码,换一张UIM卡就可以将手机升级为一台移动支付终端,最多可以绑定10张银行卡,而且不限储蓄卡和信用卡。这张UIM卡与普通手机卡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连接了一块很薄的黑色感应片。

  三方挺近移动支付

  随着央行行标的发布,相关政策也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同时,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必将逐渐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移动支付市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了比较保守的过渡方案。

  比如,去年浦发与中国移动曾推出过联名卡,用挂坠卡与贴片卡作为过渡产品,招商银行也推出了“手机钱包”,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买单时,只需在收银台具有“闪付Quick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上“嘀”一下手机就搞定。

  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宝则推出自定义二维码付款业务。用户通过登录支付宝官方网站领取“向我付款”的二维码,并设置收款人姓名。其他用户在向该用户付款时,只需打开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扫码功能拍下客户的二维码,即可跳转至付款页面,付款成功后将直接到绑定的支付宝账户中,收款的客户也会收到短信通知。

  支付宝相关人士透露,支付宝也有相关人员参加了行标的制定,未来移动支付将主要分为进场支付和移动客户端支付两大块。支付宝将会主攻移动端支付,对于进场支付他们也会密切关注。

  益盟操盘手-何燕华在微博上表示,移动支付行标出炉,这个标准有利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技术需求,有利于增强我国移动支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风险防范能力。

  Gartner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而预计到2015年,这两项数据将分别增至3.84亿人和4728.05亿美元。

  央行此时推出行标对于这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能起到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未来或将确立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蒋毅君)

  (责任编辑:leonlee07)

  打印 分享 评论 分享到:

  分享 顶一下 (0)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5839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