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机遇”与“人走茶凉”
王明洋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八条规定”,将近两个月了,落实情况如何?中央领导显然是以身作则,没啥说的了。
但是省市情况似乎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随便打开哪个省市电视台,还是老样子。会议,会议,还是会议。套话,套话,还是套话。当然,央视也强不到哪里去。
他们是否像平时所讲,“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暂且不谈。这种“公开的”“大张旗鼓”的“违反党中央八项规定”,最起码说明一个问题,即“人治”作用的“有限性”,所谓“鞭长莫及”,“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央视的“因循守旧”“雷打不动”,不能不使人想起那句俗话“灯下黑”。
至于其它明显违反八项规定之事,只能说明,中国历史包袱的日益沉重。对此,当然不能“一甩了之”。一边背一边减,所谓“自然消化”。“人治”难以摆脱“人情”,甚至受制于“人情”,“人情大如债”。“人走茶凉”也是“人之常情”,“日亲日近,日远日疏”,人一走,“茶凉”是肯定的,但这“凉”须有一个过程,慢慢凉。中国历史包袱所以格外沉重,无法轻装上阵,大抵就是“人治”导致的“人情味”日益“浓重”。因为有“投桃报李”,才有了“人情大于债”,欠了人情就等于欠了债,“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何况,人情与单纯的欠钱还不一样,所谓“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应该指“现恩现报”,如“跪金山,倒玉柱”,“磕膝盖当脚使”之类。这种感情大抵不会如白酒,日久弥香,总会淡化淡忘,总会“茶凉”。历朝历代的改革,“茶凉”无疑是最好的机遇,挑战最小,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小”,历史包袱最轻。在某种意义上讲,“人走茶凉”之时,就是改革顺利之世。
中国人的忍耐力即“吃苦耐劳”精神世所罕见。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靠的是时光。“愚公移山”很有中国特色。尽管说 “世世代代挖将下去”, “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但最终还须“感动上苍”“感动神仙”,还须神仙相助,这才是关键。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愚公移山只是前奏,是必要铺垫,是过程,是为“神仙”相助渲染气氛,是“烘云托月”。就如目前的改革之“步履维艰”,也是某种前奏,是一种企盼或等待。等待什么?等待“历史机遇”,等待“茶凉之时”,等待“神仙相助”,当然,也是等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又由于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情世故永远存在,那便意味着人情永远存在,“人治”下的“人情债”永远存在,人情的“借债还债”永远存在,似乎是没完没了的“等待”“企盼”、没完没了的“改革”永远存在。至于是否有“神仙相助”,只能“听天由命”了。
本文作者:王明洋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