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渠道商圈 » 创业故事 » 正文

中债登警示城投债倒债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0 09:01:14    评论:0
导读

  【财新网(微博)】(记者 杨娜)中债登日前发布报告警示称:城投债潜存的风险仍不容忽视,随着信用债市场的超速发展,特别是城投

  【财新网(微博)】(记者 杨娜)中债登日前发布报告警示称:“城投债潜存的风险仍不容忽视,随着信用债市场的超速发展,特别是城投类债券的迅猛扩张,2013年信用债爆发倒债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加大。”

  所谓“倒债”是指个人或公司因采取破产、清算或落跑(夜逃),导致持有支票债权人或持有债券的投资人血本无归。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 在1月6日发表的2012年银行间债市年报里中表示,城投债风险发行主体资质在下沉、城投债信息披露不及时,信用评级虚高现象较为普遍等都是城投债潜存的风险。

  “城投债一旦发生信用风险问题,二级市场收益率将出现明显上行,从而使得通过发行城投债融资难度加大,这会对基建投资造成较大影响,风险不容小觑。”航天证券周二发布研报表示。

  市场对城投债现在是极度敏感,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或者只是在传导中的个别事件爆发出来,城投债都会被不加鉴别地抛售。“中国债券市场的成人礼很有可能不是在公司企业债里完成,而是在城投债里加冠。”摩根华鑫证券风险管理部负责人胡笑容在财新网博客中称。

  胡笑容表示,城投债的违约事件一定会出现,这把火靠纸包是包不住的。这是一个系统性风险,而目前不存在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暂时包住,迟早会被烧穿。真正毫无惧色大肆买进城投债的往往也是体系内的机构。

  据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仅包括中期票据和企业债两种)累计已达6367.9亿元,同比增长148%;城投债发行量占银行间市场当年发行总量的比例达11%,较去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城投债占信用类债券发行总量比例达34%,较去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

  信用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据中债登统计2012全年,信用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票、集合票据、商业银行债券、短融和非金融企业定向融资工具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了3.79万亿元,远超过了政府债券的1.61万亿元。从流动性方面来看,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融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周转率最高的券种,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近年来,企业通过债券净融资规模超过股票市场,在可交易金融方式中的占比维持较高水平,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净融资额约为2万亿元,股市净融资4470.6亿元,债券融资比例为82%。

  中债登同时分析指出,“截至目前,城投债尚未出现一例违约事件,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提供隐性担保已经成为市场默认的潜规则。”

  去年陆续发生了一些企业资不抵债和担保代偿的个案,三只出现违约风险的短期融资券,如山东海龙、江西赛维以及新中基在面临无法到期兑付危机时,均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资金的兜底。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信息更不透明,投资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不甚了解,也更加大了投资人判定城投公司资质的难度。

  在胡笑容看来,如果地方政府的财力能救,也不会不救,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二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博弈。系统性的风险防范和解决方案不会在出问题之前存在。而靠地方政府和个别银行一片一片地解决,不足以对付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债登建议,让商业银行在城投债市场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议银监会定期将地方融资平台判断标准予以公布,便于市场进行跟踪研究;还建议城投债适时向市政债转型,将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显性化。

  此外,中债登还指出,应进一步完善信用类债券市场的配套措施,比如:改进发行人财务数据的披露方式,方便投资人阅读;提高私募类债券信息披露要求;信用类债券的发行方式可借鉴银行间市场的市场化形式,引入招标发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评级机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2012年末,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和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累计已有353只,存量规模达4577亿元,约占债券市场总存量的2%。

  “此类债券不公开披露财务信息,而其流通范围却等同于公募债,这些问题令人堪忧。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中债登报告强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是对的,但不能以牺牲投资风险监控为代价,以回避评级和不进行信息披露为代价,这样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leonlee07)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6194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