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渡的深山峡谷地带,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地、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县境内气候宜人,禹羌文化浓郁,居住着羌、藏、回等17个少数民族,全县幅员面积3084平方公里,辖6镇17乡,总人口23.8万人。北川是“5·12”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帮助特别是山东人民的对口支援下,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阳光重建”原则,通过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经济有发展”的重建目标。
肖东坡与县长翟永安
震后北川立足灾后重建谋划发展振兴,通过恢复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高山生态农业和优势资源产业,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预计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亿元,财政总收入5.5亿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十强县。
融入九环线,树立旅游品牌。北川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地处九寨沟旅游环线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独特差异性资源优势,将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建设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深入推进以“两城两馆一寨一中心”(即北川老县城、新县城、汶川地震纪念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吉娜羌寨、游客接待中心)为核心的大爱羌城旅游区创建,完善提升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项目,支持维斯特、寻龙山、药王谷、猿王洞等景区上档升级,开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幸福馆,驻场演出羌族情景歌舞剧目《禹羌部落》,实现巴拿恰商业街街区表演、夜间演艺、羌族服饰展示常态化,积极融入九寨沟精品旅游环线,加快推进北川旅游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2012年北川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亿元,提前实现旅游总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带动了特色餐饮200多家、旅社宾馆60家,发展了吉娜羌寨、石椅羌寨等一批以羌民俗乡村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农家乐100余家,成为北川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通口镇猕猴桃产业
立足高山生态,破解“三农”难题。北川境内多山、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植被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北川突出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坚持打捆使用、培育特色、富民增收,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产业跟进的原则,因地制宜促进新村建设与农村产业互动发展,建成了永安-通口万亩猕猴桃产业带、安昌-永安万亩核桃产业带、小坝—片口22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坝底片区7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和安昌标准化集中养殖区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到70余万亩,规模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89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4家,专业合作社达到137个、带动1.44万户群众入社,有力促进群众大幅增收,为北川这一山区民族农业大县的小康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结合灾后重建总规和乡镇《乡域重建规划》,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1+3”规划和县级示范片规划,积极申报全市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356个新村聚居点环境不断优化,道路、水电、通讯网络全覆盖,311个村级组织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49个村“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特色、和谐、文明、生态、发展的现代新农村建设道路。
北川曲山镇恩达芜寨
挖掘优势资源,打造工业强县。
北川抓住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的良好机遇,立足北川山东产业园和香泉石材工业园,优化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和石材主导产业,有力推动工业良性发展。2012年,北川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22%,园区产业成了北川发展的领头雁,为北川强县梦保驾护航。
在北川山东产业园,通过扶优扶强、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对口联系制度,健全银政企定期联席会议机制,重点支持项目前景好、内生动力足的企业做强做大做优,财政贴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园区25户企业竣工投产、21户达效、7户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带动就业3210人,实现税收3100万元。
游人如织的北川巴拿恰
在香泉石材工业集中区,依托“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品牌优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采、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加快建设进度,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引进12家企业,其中5家率先开工建设,巴源矿业、尔玛石材和如玉大理石3家企业已竣工投产,预计到2015年,以集中区为核心的石材产业企业达到50家,年产值达到20亿元,税收1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
(王守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