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创业教父”之称的柳传志再次发声,表示现在房价高,年轻人应该调整心态,先别急着买房。事实上,柳传志不是第一个这样“呼吁”的人,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此前网络上甚至有许多诸如“如果马云当年买房了,就没有阿里巴巴”等假设,以此来证明年轻人应该专心工作或创业,而不应该急于买房。
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那么多“如果”,也没有那么多柳传志、马云,更多的只是想要平凡过一辈子的平凡人,而他们的愿望或许就是有妻有儿、有房有车,这样其乐融融的生活,一生足矣。成功人士以自己的经验或是看起来理智的思维去劝说年轻人不要急于买房,始终有种“居高临下”之感,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的房价“涨声”一片,与此同时“抢房”、“日光”等词语又不绝于耳。投资者说,现在已不是投资进场的最好时机,那现在“抢房”的都是谁呢?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刚需者。此外,笔者在踩盘过程中也了解到,许多中小户型的刚需盘,购房者有三成左右是90后。90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为他们买房埋单的,基本上都是他们的父母。
在限购以后,购房名额成为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些90后却那么早就“消耗”掉购房名额,而不是选择先奋斗几年,靠自己的能力去买房,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啃老”曾经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极少80后的购房者中,能信誓旦旦地说,完全没有借助父母的力量。
调整心态、先努力几年,等工资涨到能买房的时候再买,这本来就是一句很无力的话。房价上涨的速度非常快,CPI也在上涨,但工资的上涨速度却一直很乏力,甚至是停滞不前。笔者在采访中也遇到过多个案例,想等房价降一降再买房,却发现房价只会往上走、不会往下跌;想等工资高了再买房,却发现工资高了,房子更难买了。
有人说,现在年轻人的奋斗理想不再崇高,往往奋斗目标都是要在几年之内就买一套房,这是一种畸形的心态。但笔者认为,存在即是合理,这种看起来“畸形”的奋斗目标,正好是这个社会的倒影。“居者有其屋”是中国数千年来的理想主义,但现实却很讽刺——从杜甫时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如今的“为买房而奋斗”,不正好说明了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问题吗?
新加坡在建国初也曾有过严峻的住房问题,然而其推行了组屋政策,实现了近100%的拥屋率,年轻人工作5年基本都可买得起房。而我们国家推行保障房多年,却仍处于“保障房不保障”的初级阶段。没钱买房、租房不稳定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让年轻人安心奋斗与其劝说年轻人改变心态,不如切实改变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让买房成为可以照进现实的梦想,给年轻人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奋斗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