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昆明理工大学传承“红土精神” 服务有色行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04 10:01:21    评论:0
导读

昆明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发扬和传承“红土精神”,立足云南、扎根边疆、服务行业,肩负有色行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有色行业及云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

   昆明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发扬和传承“红土精神”,立足云南、扎根边疆、服务行业,肩负有色行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有色行业及云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土精神”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回顾历史,昆明理工大学的发展史既是一段依托红土高原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民族资源孕育和成长的历史,又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优势学科,搭建大有色人才培养平台,反哺红土高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过程。六十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红土精神”为引领,不断拓宽和延伸“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的“红土精神”内涵。“红土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已经成为昆工人身上深深的烙印,内化为昆工人共同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取向,引领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学校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地区,处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少边穷”地区,各方面软硬件设施相比中部和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较大。在面临多校区办学、教学运行成本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债务压力巨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多重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学校秉承“红土精神",团结一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校实施特色学科战略,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实施质量工程战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明显进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数量和成效显著提升;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每个昆工人都是“红土精神”践行者

  学校以“红土精神”铸造师魂,广大教师根植红土、情系有色,扎根边疆,坚守岗位。他们深山寻珍宝,炉火照天地,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他们勤奋实干、砥砺奋发、开拓创新;他们“德高业精、教书育人”,书写了一部部展现“红土精神”的事迹群英谱。

  被誉为“为人师表的楷模、真空冶金的泰斗”的戴永年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畏艰苦几十年如一日开展科学研究,攻克了真空冶金领域的无数难题;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杨斌教授是教育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和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共3项,其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冶金界的高度认可,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为矿产资源产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榜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平教授20多年来一直潜心“黄磷尾气催化净化技术与应用"项目,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王华教授课题组白1992年开始围绕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大量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镍钴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跃居世界前列,为全球该类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节能、清洁的新途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良文教授50多年来从事地方性、民族性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2010年被授予首批“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2013年,75岁的朱教授以个人名义捐资100万元设立“朱良文奖助学金”,用以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

  学校以“红土精神”培养学生,践行“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倡导学生“以崇高的品德肩负社会历史责任,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求知成才,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造就了昆工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实干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显著特征。学校先后培养了王希季、殷之文、徐祖耀、张国成、戴永年等院士以及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

  六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15万余人。不论是教学科研管理岗位,还是生产一线专业技术骨干,每一个昆工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红土精神”。

  服务“大有色"行业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自建校起就肩负着有色行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学校以构建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为重点,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链群、重点产业形成了对应关系,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广泛赞誉。

  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学校拥有工程院院士、外聘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300人。拥有教育部、云南省创新团队等近20个,创新团队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一位。

  重视改革,教学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在课程、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教学研究项目获奖等级与数量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拥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六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获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第二批实施高校资格,是第一批非211高校被批准实施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

  多措并举,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课外学术活动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开拓进取,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学校构建了完整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科研平台总数、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数量,均居全省高校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6年位列全省第一位。多年来,学校紧跟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依托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率名列云南高校首位,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链接——成效获得充分肯定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云南就提高创新能力时指出:

  “云南科教资源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

  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科研机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昆明理工大学

  对云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

  2014年8月31日,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到学校调研时指出:“昆明理工大学作为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始终把学校建设与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创新驱动和工业强省建设的主力军。”他高度评价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有力地促进了云南工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研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成效好,带动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和政界、

  商界、教育界、企业界精英;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思路清,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形成特色和影响力;务实干事的氛围浓,学校领导班子不等不靠、务实干事、开拓创新,干部、教职工的精神状态很好……”

  2015年7月11日,云南省长陈豪到学校调研并对众创空间、创业平台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了高度肯定,他希望学校瞄准云南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形成浓厚的创业就业氛围。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18452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