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一期开园的迪士尼度假区只有3.9平方公里,但它像个杠杆,或将撬动整个“大上海”的相关产业发展。
一个乐园,三重效应
纵观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旅游业往往是其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迪士尼的正式运营,也将为上海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三重效应。
首先是旅游度假的集聚效应。在全球游客量排名前十的主题乐园中,迪士尼牢牢占据其中9席,去年就有超过1.3亿游客在全球12个迪士尼乐园度过假日。据有关测算,迪士尼的地标效应,每年将为上海提供1000万至1500万的游客流量,从而带动上海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
有意思的是,与人们观念中只有小朋友才喜欢去乐园的印象不同,从开园测试情况看,银发族成为迪士尼参观热情极高的主力人群,呈现了较为明显的“长尾”效应,这也让人们更加看好上海迪士尼未来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发展。
其次是消费层级的提升。上海迪士尼打破了国内主题乐园单一依赖门票收入的盈利模式,具有游客集散功能的大型度假区满足了游客娱乐、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多维度需求,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国内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
第三是服务精神再造。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许多入园游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乐园工作人员热情的问候和灿烂的笑容。在此背后,是迪士尼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扪心自问:如何在回答第1000个问题时,始终微笑;如何在年过半百时,保留童真。
开放中融合,创新中提升
与一般的中方出地出人、外方出钱出图纸的合资项目不同,上海迪士尼可以说是中外合作无缝对接的项目。可以说,迪士尼的建设过程是在开放中融合,在创新中提升。
上海申迪集团董事长范希平介绍说,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是由华特迪士尼公司与申迪集团分别通过其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运营的合作项目。合作双方投资设立了两家业主公司,还设立上海国际主题乐园和度假区管理有限公司,代表业主公司负责度假区的创意、开发和运营工作。
正是这样的合作体制,使得中方从一开始就全程参与这座世界级乐园的设计、建设、开发、运营。五年的建设期里,外方的新理念、高标准与中方的执行力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
——开工伊始,外方就对乐园及度假区的土地、水体质量提出极高要求。针对这一需求,中方通过真空预压、污染处理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无害化,最终顺利经过美方专家10万多个数据的严格检验,开工一年完成场地移交。
——外方对于建设质量的苛刻也让许多中方建设者真正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美方业主有一个集安全、健康、环境、国际劳工标准和安保为一体的管理团队,提出的标准是安全、环境零容忍等要求。中方建设者成功适应了“零容忍”的管理模式,成就了精彩复制十六世纪欧洲街道、创新呈现明日世界等“细节控”们津津乐道的乐园场景。
——上海迪士尼建设过程中,美方只提交工程蓝图,需要中方工程师对图纸进行消化和重新深化设计的模式,让中方对工程总包有了全新认识。
“迪士尼效应”不止于上海
在上海的城市建设者眼中,迪士尼从来不是一处盆景。以乐园为核心,规划面积达24.7平方公里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在加速发展。同时,迪士尼的溢出、辐射、带动作用,不仅限于上海。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德宏说,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是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旅游城”、当代中国娱乐潮流体验中心,形成旅游产业发达、文化创意活跃、低碳环保智能、环境优美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地标,最终发展成为人人向往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上海迪士尼开园次日,江苏昆山在《解放日报》上刊载了两个整版广告,标题是“昆山旅游:打造‘迪士尼’下一站”。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国家评审专家何建民说,国际大都市旅游发展极易对周边城市群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发展,大伦敦、大巴黎、纽约都市圈等都是如此。因此,上海迪士尼乐园可以作为深化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区域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