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装史的演变中不难看出一波波的艺术思潮对于时装设计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进入21世纪,尤其是经济危机之后,艺术与时尚、科技与时尚、演艺与时尚更是前所未有地亲密起来,跨界与联名也越来越普遍与频繁。当H&M邀请Modonna开始她的“MbyModonna”的创作生活,Topshop获得KateMoss垂青;当Nike和Apple组成“Nike+IpodSport”,开始通过与鞋子链接的IpodNano显示其速度时,川久保玲也选择与Nike一起漫步时尚;山本耀司和Adidas更情投意合,结盟“Y-3”。
在经济危机余温未退的今天,一心多用、剑走偏锋、惊世骇俗似乎已成为一种风尚。风尚的背后,也许是残酷竞争的现实。“联名”为时尚品牌们带来的不只是个噱头,夺人眼球;更多的则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市场的疆域版图,毕竟,品牌永续经营是最重要的,物质财富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联名”不仅是经济危机下提升销量的市场营销策略,更是喜新厌旧的时尚创作者们让自己与消费者们振奋精神的一剂强心针。
经济寒冬中,当Zara、H&M店内任何时间都人头攒动,而一线品牌门可罗雀时,KarlLagerfeld率先与高级成衣的“眼中钉”H&M合作,创造出“Karl Lagerfeld for H&M”系列,继他之后Stella Mc Cartney、Victor&Rolf,甚至极具商业头脑的Modonna都奋不顾身地扑向这个品牌,各位大师们走着从上至下的“联名”之路。这种亲民的精神在恰到好处地让广大消费者享受到更多实惠和乐趣的同时,也让平日里高人一等的奢侈品牌在萧瑟的经济寒冬中体味到了一丝暖意。
“联名经营”方兴未艾,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联名”意味着“跨界”,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抛弃成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具备与“敌人”亲密“联名”的心胸与思想准备。其次,“联名”伙伴的选择非常重要,正确的选择是“联名”成功的关键。一般说来,选择应该从用户中心论出发,而不应该从经营者的想当然出发,这要求企业实施“联名经营”策略前,对目标消费群体作详细深入的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其消费习惯和品牌使用习惯,作为“联名经营”的依据。最后,“联名经营”对相互合作的企业而言,在营销能力上提出了很多挑战。以往企业的营销战略只需要考虑如何使用好企业自身的资源,而由于联合,企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战略上的修正,在与合作伙伴的互动中,获得资源利用上的协同效应。
这些联合品牌虽属同一服装界,但它们之间其实还是有“界”的。要么属于高端时装,要么属于快时尚,或运动休闲品牌,是分属于不同的细分市场,这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就是它们的“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具有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