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电维修 » 正文

使用餐具要谨慎 漂亮餐具小心金属超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6 12:46:39    来源:小家电常识    作者:佚名    评论:0
导读

    俗话说“病从口入”,现代人对于饮食卫生越来越重视。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食品是否清洁卫生、是否对健康有害,而忽略了装盛食物的餐具对身体的影响。有关调查显示,餐具的材质不合格、使

    俗话说“病从口入”,现代人对于饮食卫生越来越重视。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食品是否清洁卫生、是否对健康有害,而忽略了装盛食物的餐具对身体的影响。有关调查显示,餐具的材质不合格、使用不当都会危害人体健康。专家提醒,使用餐具千万要谨慎。
  小心陶瓷里的金属元素

  陶瓷餐具造型多样、细腻光滑、色彩明丽且便于清洗,是绝大多数家庭购买餐具的首选。但是,陶瓷表面上的彩釉却有可能成为健康杀手。彩釉中的铅、汞、镭、镉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元素镭会杀伤白血球。镉、铅和汞都是重金属,镉和铅会引起肝脏或其他内脏中毒,汞会引起肝、肾硬化。使用不合格的陶瓷产品时,这些有害物质会溶出,随着食物进入人体,时间一长,会引起慢性中毒。同时,制作陶瓷的粘土也要注意,劣质的粘土含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较多,即使不上彩釉也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尤为重要,达标的彩釉陶瓷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而看起来干干净净的无彩陶瓷餐具却可能为健康埋下隐患。

  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的董金狮主任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陶瓷餐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购买陶瓷餐具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切不可贪便宜购买没有正式生产厂家的劣质产品。国家规定,将陶瓷餐具置于4%的醋酸中浸泡,铅的溶出量不得大于7毫克/升,镉的溶出量不得大于0.5毫克/升。目前正规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基本都能符合这一要求。二、购买时要注意看餐具的成色,用手触摸餐具表面,看内壁是否光洁。三、用鼻子嗅,看是否有异味。四、在使用前用沸水把餐具煮上5分钟,或者用食醋浸泡2—3分钟,以溶出餐具中含的有毒物质。

  塑料餐具颜色别太鲜艳

  许多塑料餐具的表层都有漂亮的彩色图案,如果图案中的铅、镉等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的塑料制品表面有一层保护膜,这层膜一旦被硬器划破,有害物质就会释放出来。劣质的塑料餐具表层往往不光滑,有害物质很容易漏出。因此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没有装饰图案、无色无味、表面光洁、手感结实的塑料餐具。

  过去聚氯乙烯塑料制品曾一度流行,聚氯乙烯在80摄氏度就会释放出有害物质。由于氯元素会影响呼吸道健康和胎儿的器官发育,现已经基本停止使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塑料餐具大多为聚乙烯和聚丙烯制品,这两种物质都可耐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使用起来比较安全。消费者可挑选商品上标注PE(聚乙烯)和PP(聚丙烯)字样的塑料制品。

  不锈钢餐具也要防腐蚀

  不锈钢是由铁铬合金再掺入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制成的。其金属性能良好,而且比其他金属耐锈蚀。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锈钢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同样会在人体中慢慢累积,达到一定量就会危害人体健康,例如镍就是一种致癌物。

  因此,使用不锈钢餐具要特别小心,不要长时间盛放强酸或强碱性食品,防止铬、镍等金属元素溶出;不能用不锈钢器皿煎熬中药,以防不锈钢在加热条件下与中药中的生物碱和有机酸反应,生成毒性更大的化学物质;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用强碱和强氧化性的药剂洗涤不锈钢餐具;一旦发现不锈钢餐具变形或者表层破损,就应该及时更换餐具。

  专家还提醒,尽量不要使用铝制餐具,因为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会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和老年痴呆。铝餐具更不能和铁餐具搭配使用,两者发生化学作用会导致更多的铝离子进入食物。

  花哨的筷子不要用

  如今筷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表层上了油漆的筷子极具装饰性。但油漆中多含有铅、镉等有毒物质,其中的苯更是毒性极大的致癌物。有的不法商家选用的是不合格的木材,便用油漆来掩盖材质的缺陷。劣质的木材会滋生霉菌,对人体健康带来更多危害。因此人们最好选用合格的竹制或木制且不上漆的筷子。

  即使是合格的筷子,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多冲洗并定期消毒,在清洗以后要及时风干,以免筷子上滋生细菌和微生物。筷子使用时间长了,由于木制品比较容易被腐蚀,筷子的强度会下降,表面会变得不光滑,容易留住杂质,为细菌的滋生提供温床。因此,家庭中每个成员最好使用固定的一双筷子,每人的筷子要分开清洗;同时,至少每年要更换一次筷子。

 
 
(文/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6866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