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张朝阳《中欧商业评论》采访时的摘要,讲述了创业和思想变化的历程。
张朝阳:
两年前离开(搜狐)就是想有自己的时间,玩得多一点,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放又不放的局面。也许是因为我可能对硅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注不够多,不够敏锐,比较麻痹,觉得畅游也拆分了,有很大的现金流,有几个能干的人帮我撑着就可以了。但是Web2.0的革命在中国爆发得如此之快,靠某个部门、靠某个团队的局部战争根本没法打,这是当时没有意识到的。
这两年我一直努力使思想止息吧,但努力本身又是思想。而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各种念头的火阵,你要盯着一个方向朝前跑,冲过这个火阵。其实每一个念头都是一束火焰,倘若你只盯着这些念头,火会把你烧着;当你全方位投入战斗,相当于在火阵里往前冲,反倒不会被烧着了。
很多人有痛苦,有某些解不开的疙瘩,希望通过工作来解开。这就错了,工作也是意图的一种,任何意图都会造成焦虑。意图就是关注,关注就会关注负面,关注负面就会放大,放大就会焦虑。投入工作是为了一种兴奋点,不是为了寻求解脱。当你不是为了解脱而兴奋工作,结果反而强化了这种解脱。
我喜欢“空性”这两个字,从最深层的角度讲,是对什么都无所谓。金融不安全感、事业不安全感、被别人遗弃的恐惧感都没有了,你的生活完全由兴趣构成。消除这种不安全感是一个谨慎的过程,首先你得拥有Plenty。成功的人有很多资源,这些资源在很坚实且不容易被拿走的状态下,人更容易达到“空性”。很多写书的人为了销量说人只要读了一本书就能得到解脱,不是的,这是有条件的,有Plenty的人更容易开悟。
人有Plenty的时候,容易得到解脱,达到空性。但互联网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半放半不放影响了我的Plenty。我重回战斗,一方面基本的安全感有了。另外我对做一个伟大的企业家、让企业基业长青等目标没有多少愿望,选择再回来,兴趣占了很大一部分。像我现在24小时玩微博都不觉得累。有兴趣才会有创造性,如果肩负着重大使命,就没有创造性了。
我们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我没有把搜狐做到最大主要归结于客观原因。成功有偶然性,需要运气,比如李彦宏就比我幸运。我融资的时候,互联网在美国刚刚爆发,没有人相信可以在中国做互联网。1996年去美国融资,人们凭着对中国很盲目的兴趣扔了一些钱。我的第一批投资人就是这样来的。华尔街说什么,媒体说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1999年,搜狐和Tom起来了。李彦宏再去融资,融的就是聪明钱。
估计他的投资者跟他说只要好好做搜索就可以了。而我的投资者多少年都在跟我说,“我的钱在哪里?我的业绩在哪里?”我不幸运,我太早了,我是拿着砍刀劈一条路出来的人,这条路把我刺得遍体鳞伤,后面跟过来的人就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