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礼品资讯 » 正文

“伦理的沦丧” 是否该算到礼品的头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03 13:11:04    来源:销售与市场-礼品版    评论:0
导读

礼品交换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族社会,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化的经济-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所要交换的、互通有无的物品,采取了礼品的

礼品交换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族社会,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化的经济-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所要交换的、互通有无的物品,采取了礼品的形式。但是,礼品交换并不是商品交换,而是一种受道德规范所约束的互惠行为。其出发点不是追求“净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追求“净支出”的最大化,因为礼品交换的目的在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在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的支出与回报是同步的过程,交换是在一个共同的时间点上完成的。例如,在某个时刻,A让给B一只羊(支出),但A同时从B那里获得一匹布(回报)。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交换双方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与此不同,礼品交换的“支出”与“回报”不是同步的过程,而是在时间段上分开来的两个不同的时期。例如,A送给B一只羊,是第一个阶段。然后,在第二个阶段,即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刻,A才能从B那里获得某种形式的回礼(回报),后者与前者之间存在一段“时间差”。要使受礼者B拒绝回礼的风险降到最低,礼品交换必须具有某种契约。但是,在古代社会,礼品交换并没有采取“明文契约”的形式,而是采取了“隐性的道德契约”的形式。也就是说,礼品交换道德化了。

    法国人类学家默斯在《礼物》一书中认为,受内心道德感的支配,礼物交换者把礼物的赠送与回礼看作是一种义务。在礼物交换中,不但赠礼是一种义务,而且受礼也是一种义务。拒绝赠礼或受礼,如同宣布战争或绝交。受礼之后,回礼更是一种义务,否则就将贬低一个人的名声或面子。

    显然,在礼品交换道德化的前提条件下,送礼之后得不到回礼的风险大大降低了。但是,有趣的是,在传统社会,送礼者送礼的目的,在其意识层面上,并不是为了受礼者将来的回礼,而是出于义务,或出于获取名声和面子。然而,送礼者的礼物馈赠行为,客观上将自己放在了“人情债权人”的地位,同时也将受礼者放在了“人情债务人”的地位。在礼物道德的支配下,受礼者承受着某种道德压力,即回礼的压力。接受了礼物,就是接受了“人情债务”,而“人情债务”是必须偿还的。回礼便成为受礼者抵消自身的“人情债务”和送礼者的“人情债权”的方式。可见,从送礼者的角度看,表面上不是“以受礼者的回礼为目的”的送礼行为,事实上将会获得受礼者的物质回报(回礼)。通俗地说,“主观GiftMarketing53销售与市场GiftMarketing53销售与市场为他人”(送礼)的行为,获得了“客观为自己”(回礼)的后果。

 
关键词: 礼品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8036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