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之毒,犹如行业产业链中的草蛇灰线,洞穿产业链上各环节,链中环节都难脱其咎。但也大可不必谈毒色变。
如何来梳理这个环保连环扣,又如何来理性面对时尚之毒?
产业链的复杂
服装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细分程度高,产业链涉及诸多环节。要说清楚时尚产业链的污染问题,就要追根溯源。
“以棉花为例,作为天然纤维原料,在棉花种植阶段喷洒杀虫剂等农药,就很容易使棉花受到‘污染’。合成纤维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则可能会涉及重金属、甲醛、氯化苯酚和有机锡等有害物质/指标。”位于北京的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认证经理李明东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可见,时尚产业链上的污染防不胜防。据记者采访了解,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过程中,最容易“涉毒”的是染整环节,由于其间要加入大量的化学助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表示:“有些有害物质不是直接应用到生产中,而是助剂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如甲醛等。但常规上,这种助剂中的甲醛,在出厂后是要给处理掉的。”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湿法处理”工艺(包括染色、清洗、印花和织物整理)产生了大量包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
这样的“废水”成为绿色和平组织开展调查的线索,此次他们发布的两个报告中所列举案例——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都是对其所排放废水取样检测。据了解,雅戈尔集团的业务已拓展至整条产业链,“雅戈尔”三个字不仅限于服装品牌,此次检测的“雅戈尔”是纺织工业城。这两家工厂是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李宁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供应商,如污染属实,关涉的也多是染整等服装产业链前端环节。
虽然“毒瘤”深埋于产业链前端,但服装品牌却成为了预设责任承担者,令消费者谈毒色变,谈涉毒品牌色变。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品牌自身完全有能力去掌控他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品牌应与供应商一起淘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