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8岁的杨金华从成都丝厂辞职,那年,儿子才刚满3岁。回到家的杨金华,不仅承担起所有家务,还要照顾病重的奶奶和3岁的儿子。在宽巷子简陋的家中,杨金华每日都在锅碗瓢盆之间打拼。丈夫在杂技团的打工所得,成为全家惟一的生活来源。
“那时的生活,没有多少可想的。我一直以为,自己会这样过一辈子。”杨金华淡淡地笑了笑,摇了摇头。成为家庭主妇,是她无奈的选择。从19岁起,杨金华开始在丝厂上班。她住在宽巷子,而丝厂却在三瓦窑。每天早上8点杨金华就得出门,一干就要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连续工作了9年后,刚出生的孩子和突然重病的奶奶,迫使28岁的杨金华不得不选择离开单位,做一名全职家庭主妇。
日子就在磕磕碰碰中一天天过去,杨金华的心却并没有安稳下来。不久她又在草市街音箱器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以补贴家用。随后,一次偶然的机遇令她第一次踏上了经商的道路。
当时,一位贩卖钢材的朋友因生意亏本,以致公司难以为继。朋友在找到杨金华聊天时,她动了经商的念头,准备入伙。可是,首要问题是这家公司需要20万元资金重新恢复运转。零成本赚钱项目,而20万元当时对于杨金华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把房子拿出去抵押贷款。”动了这个念头,压力也随之而来。宽巷子的这处老宅,是奶奶留给家人惟一的祖产,如果生意亏本,这处祖产将从此易手。杨金华说,与丈夫商量几天后,她决定拼一把。
“担心那是当然的,每天饭都吃不香,整日里守在公司里,联系客户、计算收入。”这正是杨金华当时的生活写照。而随后的事情,却也如她预测,公司因为这笔资金的注入,开始转危为安。随着买卖的顺利进行,杨金华也很快就收回了20万元的本钱。
零成本赚钱项目,开家茶馆创业头一年困难大
正当杨金华准备在生意上大展拳脚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打乱了她所有的步骤。儿子洋洋的叛逆,令她不得不放下所有的事情去看管儿子。
有这样一个场景,杨金华至今难以忘记。为了找到离家出走的儿子,杨金华全家在成都四处奔走。而此时,杨金华已经身无分文。说到这里,这位母亲眼眶红了,“我记得,当时用公用电话打电话才一毛钱,可我连这一毛钱都拿不出来。”杨金华长长叹了口气,沉默了许久。
那是杨金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不仅儿子叛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丈夫也下岗回家,让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困难的日子延续到了2001年,杨金华决定到宽巷子利用自己的房子,零成本赚钱项目,开间小茶馆维系全家的生计。
当时,宽巷子已经有几家人在做茶馆生意,一杯茶卖一元钱。“那时,来这里喝茶的只是一些收荒匠,以及周围的一些大爷大妈们。他们要一杯茶,一耍就是一天,这样的生意有等于没有。”杨金华说,当时开茶馆主要是陪着儿子,好好教育他;同时,这样也能糊口。
开茶馆的头一年,杨金华赚的钱还不够茶馆的装修费用,甚至“仅仅只够维持全家基本生活。”她苦笑着,伸出一根手指,一天卖10元钱,除去人工费和其余开销,能做什么?“说实话,做不下去了,想过要走,甚至卖掉这处房子,去寻个铺面。”最后杨金华还是坚持了下来。
零成本赚钱项目,茶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火
后来的发展是,如果杨金华不再坚持,她可能会后悔莫及。随着城市发展,作为成都市老街文化的代表,宽巷子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突然之间,似乎一切都变了,”杨金华脸上再次泛起了红光,当她坚持在这里做茶馆生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年来喝茶的人也越来越多。
她注意到,不光是外省人到她这里喝茶的越来越多,就是背着旅行包的外国人,来喝茶的也多起来。杨金华感到奇怪,那么多年了,这样一条平凡的街道怎会突然间变得越来越热闹?“我专门问过许多来这里喝茶的人,”杨金华说,“他们说,不喜欢城市里钢筋水泥包裹的茶铺,我们这里宽敞,视野好。”杨金华不是很明白这些喝茶人的感受,但有一条她很清楚,茶馆生意会越来越好。
零成本赚钱项目,还是这样简陋的茶馆,价格却从最初的一元,变为两元……到现在,一碗茶的价格已卖到了5元。“还好我坚持了下来,一直坚持做生意,一直坚持做茶馆,”杨金华有些激动,“也许真是那句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吧。”
如今,杨金华的两件心事放了下来:“儿子终于懂事了,乖了,现在去外省工作了;我的生意也终于开花结果了。”她呵呵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