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渠道商圈 » 正文

第一代创业者群生相 中关村历史不可磨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25 11:31:58    来源:科学时报    评论:0
   “当时从白石桥到中关园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那些小平房和简易的小楼看起来弱不禁风,虽然简陋、平凡、粗放,燃烧的热情却将我们聚集在一起。回忆当年,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工商、财税、审计等部门的审查,经历过很多苦难,更顶着‘骗子一条街’的舆论压力,但是,那时的中关村却开始飞腾。”王洪德感情激昂地说,“中关村的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有赖于那些为改革摇旗呐喊的理论家、实践家们;最重要的是,有赖于第一代创业者群体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这个说法,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原四通集团总裁、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执行常务副会长朱希铎更是反复强调,“如何评价中关村历史?那就是集群效应,是一个集群在书写着这部历史,在代表着这段历史。说起中关村,传得最广、最简单、最朗朗上口的就是‘两通两海’。其实中关村那时候的企业何止两通两海?但‘两通两海’代表的是中关村一个企业集群,企业家集群,而不是一个单个企业,一个个人。他不讲一个人,而是一个集群,一个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86年底,“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有148家民营科技企业。

    朱希铎说:“看30年历史,中关村最显著的特点是集群效应。我在四通里看四通,万润南、沈国钧、段永基……我们这帮人大家各有鲜明的、完全不同的个性。互相之间可能有很多冲突和矛盾,但是大家有那么深的、打不散的‘四通情结’,是什么共性让这帮人走到了一起?在那么艰苦、特殊的环境下,风风雨雨,大家棒打不散,什么原因?再放大说,第一代创业者们,王洪德和万润南、陈庆振、戴焕忠,都很不一样,但是大家能共同在中关村创造一段历史,这个集群是被什么凝聚在了一起?这是文化层次的东西。这帮人都有科技背景,都是下海到了市场经济中去冲,同时借用段永基的话说,‘这帮人是在中国半改革不开放的时候下海出来的’。这帮人既是科学家、工程师,有科研背景,同时还有着一种改革的冲动,一种对陈旧的东西、对束缚性东西冲破的冲力,以及敢下海的冲动。冲动地出来、冲动地冒风险、冲动地做事业,冲动地一直坚持下去……还靠什么?靠事业上的境界和追求。我们这帮人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受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非常深的影响,接受共产党的教育、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一种事业感、追求、奉献觉悟已经流在血液里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集群,在改革大潮扑面而来之际,书写了熠熠生辉的“中关村”。

    这一天,当这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仍然保有着当初建立起的兄弟般的感情,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当初正是受了“两通两海”的影响和感召,他喜欢摇旗呐喊的天性,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为中关村呐喊,他不断强调说:“企业家之间应该保持友善、和谐,绝不互相拆台,要继续合作。”

    中关村的创新精神,是“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把爱国主义和科技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过去30年中关村创业者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他们在创业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的源泉,这是今后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顾问于维栋

    一种精神成就一个区域

    “当初段永基振臂一挥‘鬼子来了’,对我影响很大。”北京民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清华紫光创办人张本正说。在今天中关村的企业家看来,这种号召力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第一代创业者当时放弃一切“下海”,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上的巨大感召力。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慕兰说,中关村企业家身上也独有的特质是他们的使命感。

 
关键词: 中关村、创业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228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