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知识分子继承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以来文化的精髓,他们具有忧国、爱国、报国的优秀民族品德,同祖国共命运和血肉不可分的情怀。”彭树堂说,“正如当时京海集团王洪德所说,‘我们是从忧国忧民走向科技报国之路。我们从大院大所出来到中关村一条街上创业,不是为个人发财,而是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改革成功了,我们庆功;改革失败了,我们则为铺路石。’甘愿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石,这是中关村创业文化的基石。从民营科技奠基人陈春先‘我们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多做实际贡献’,到中国激光照排技术之父王选的平常心语‘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
彭树堂还指出,民营科技创业者这种爱国的情怀和回报社会的价值观是中关村创业文化的核心。这是中关村30年兴旺发达之所在,也是时下青年一代创业者最应汲取的。
“中关村的创新精神,是‘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把爱国主义和科技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过去30年中关村创业者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他们在创业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的源泉,这是今后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企业,就要培育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个时期,中关村都涌现过大批的社会精英,并且起了巨大的作用。”于维栋高度总结并评价了中关村精神,但是,2009年,中关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他更看到,在创新创新文化方面,中关村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几十年中,中关村能否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能否出一批掌握世界前沿高端技术的企业?能否出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技术品牌?能否出一批诺贝尔获得者呢?全国人民都在期待,中关村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也都在努力实践。我们现在应该说经济基础条件是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政策条件也是有,最缺乏的,还是观念形态跟不上,创新文化的良好氛围,还有待大力培育和提倡。我们现在还有许多浮躁和华而不实的东西,封建的、保守的、小农的观念,不时还在我们的头脑中作怪,不断反映到我们的工作中来。不清除这些东西,创新文化的建设,就会遇到重重阻力。这一方面,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于维栋的一连串诘问,让我们对中关村未来的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支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越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做后盾。然而,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们焦虑地发现,中关村文化建设和创新工作任重道远。朱希铎说:“我总感觉,今天的中关村很浮躁,很热闹,投入很多,也很积极,但是中关村一点都不像当年那个时候,中关村历史、故事要素、特征那么鲜明、到位。”
中关村历史所形成的特有的创业文化,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创新。这也是第一代创业聚集起来共同探讨“中关村创业文化”的初衷。时代集团公司董事长彭伟民说:“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至今企业仍存在的不到20家。未来中关村进一步的发展,年轻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影响会更大。”中关村精神已经凝结在他们的血液中,他们对中关村的爱,换化为对区域经济发展不懈的奋斗。“作为开领创业先河的第一代科技创业家、改革者群体更讲求懿行德品,厚德载物创造未来,这是当今时代、下一个30年,或更久远年代的后来者价值取向之必然。”彭树堂说。这个集群,会为中关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并始终不遗余力。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在提出新的战略目标,从方向上来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企业支持和发展上讲就是“十百千工程”,这两点说起来都是产业化新方向、新规模。产业创新有3个必须的条件,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和资本支撑,而目前中关村产业创新的3个条件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