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思考下去,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我要追问“鱼为什么永远是鱼?”,而不是龙,不是人,更不仙?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想知道如何去突破管理中的种种困境?而要想突破这些困境,那么就首先要突破自我的困境,尤其是自我思维中的种种困境,没有这些突破,谈突破管理中的困境,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愿听空洞无语的大道理,象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一点也不好玩。我也是如此,所以我更喜欢讲故事,听懂了故事,道理自然而然的就深入人心了。
鱼为什么永远是鱼?听听,看看,再想一想,似乎谁都明白,但又不是完全知了,也许还有一叶障目,所以难见泰山吧。别急,山不算高,爬上去,摘了那片叶子,不就行了吗?不枯躁,因为爬山的过程中,还有故事可以听:
偶尔重翻学生时代的札记,发现那时自己的字难看的要命。而我清晰的记得,当时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无不关心的告诉我应该好好的练练字,因为像我这样一个“好”学生,这种字是拿不出手的。可当时在我的心里是根本不服气的,因为我看不出自己的字不好在那里,甚至在我看来我写的字与“大家”的手笔也差不了多少。而此时再看自己过去的字,才知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然而,令我费解的是,在当时为何自己竟是那样的感觉,那样的自以为是、自我欣赏;那种反应现在看来我自己都无法理解。那时自己多少次暗自苦恼:不是自己差,而是人们不会欣赏。如今方知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为什么会“迷”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自己那时并不是没有见到“大家”的手笔,也算是放眼“天下”了;可缘何就是看不出自己的“丑”呢?不知为何会“丑”,更不知“丑”在那里?虽是“寻寻觅觅”,可结果依旧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在一眼就发现了其“丑”无比?难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非也!难道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自己似乎未曾有过此种意识;要么是“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吧。因为自己虽然心中不认同,可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不断的改进,不断的练习。所以才有了今日的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的局面。只是,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很远,蓦然再回首,已是天各一方,不可同日而语。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自然而然的生长,有意无意的前进。自然在于符合了成长的规律,无意在于有意的努力。这也让我发现,一山有一山的风景,一关有一关的阻碍;只要不停的走下去,总能越过那一道道高关,总会有异样的风景在关后等你。如此看来,脚踏实地,仍需眼望高处;不然终将迷失自我,困在关中。正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儿童的眼里只有小孩;医生的眼里只有病人;这就是束人于无形的牢狱——“类群困境”。每个人都生活在“类群困境”之中,每个人都活在“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之中。要想达到颠峰,就必须走出这种“类群困境”,就必须突破这种“无形的牢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