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亲耕的启示
成语“一亩三分地”比喻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甚至作为利己主义的代名词。那么,“一亩三分地”这句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满族原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分乘龙车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试“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将地改作它用。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皇帝的亲耕是一种仪式,称为籍田礼,指皇帝在特定的地方模拟耕田。皇帝的亲耕自古有之,但属清朝最为勤勉。据学者统计,清代各朝皇帝,在位260多年,共祭先农和亲耕240多次。其中像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来此亲耕和观耕达到了五十八次。
黄仁宇先生在他著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万历皇帝的亲耕仪式。仪式如同演戏,有导演,有群众演员,有主角。
在“亲耕”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扮演风雷云雨各神,并召集大兴、宛平两县的农民约200人作为群众演员。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2人牵牛,耆老2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种农具,包括粪箕净桶,作务农之状,又有优伶扮为村男村妇,高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龙,全部漆金。他左手执鞭,右手持犁,在两名耆老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3次,就完成了亲耕的任务。耕毕后,他安坐在帐幕下观看以户部尚书为首的各官如法炮制。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他的任务则是播种。播种覆土完毕,教坊司的优伶立即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劳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谷丰登。此时,百官就向他山呼万岁,致以热烈祝贺。
皇帝亲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以身作则,为敦促老百姓下地干活,以保证来年的收成。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许多行为都具有象征意义,亲耕更是如此,尽管皇帝只是做做样子,用现在的话叫做秀,但做秀有做秀的意义,有做秀的好处,不能刚有务实主义,没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不管国家也好,企业也好,都少不了形式主义的活动。在企业,一些形式的东西还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领导者,也需要一些形式上的管理去管理部属,去关怀部属,去影响团队成员。同时,通过一种形式管理,在部属面前展示一种亲和的力量。
形式也是一种力量
皇帝的亲耕仪式既然延续了二千多年,固然有它存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