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营销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直影响着我们:一种是“战略营销”的声音;另一种是“模糊营销”的声音。“战略营销”提倡市场细分,提倡品牌定位,提倡精细化的营销组合;而“模糊营销”却不断的否定现行的方法和工具,认为网络改变了世界,也颠覆了传统,我们正在进入一种模糊时代,市场细分已经无关紧要。
争论仍在继续……
需求更加大众化,还是个性化?
其实,我们讨论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市场需求到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大的转型期,人民生活不太富裕,甚至大部分人处在贫困状态。当时,很多国外公司到中国考察,结果都大大失望,个别企业还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市场没有前景。
从营销的角度看,那个时代无论哪个行业基本都处在“统一大市场”,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根本谈不上市场的细分。当时不少中国企业所喊的“争创一流”、“质量就是生命”、“产销量全国第一”等口号就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营销法则,也就是大家都在品质、价格和规模上做文章。
然而,20多年过去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消费者需求也从“略同”走向“不同”,开始追求“品质”、“价格”以外的东西,诸如功能、感觉、精神等。这也对市场营销带了来新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去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于是,我们所熟悉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能为部分顾客服务”、“区隔或消亡”、“体验经济”等词汇逐渐代替了那些“一流”、“第一”等口号。而且,很多企业也开始注重市场研究,开始寻找咨询公司,也开始把营销传播委托给广告策划机构,营销领域的专业化分工逐步形成。
从这中国营销发展20多年的历程上看,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预测: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和个性化是当今社会的大趋势,企业必须根据获取资源的能力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目标市场,必须在一个细分的市场上先做强。
没有科学的细分,就没有科学的营销
按理说,比起欧美国家,中国大部分行业的市场化率还不够,中国企业细分市场的程度也远不如西方企业。然而,在中国,不少人散发一种“细分无效”的言论,认为在此“信”时代,我们应该从细分再走向整合。还试图用微软的Windows、强生的沐浴露等产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至少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网络只是一种信息沟通的载体。与电视、广播和报纸相比,网络的大众化程度还不够高,因为,网络必须通过电脑作为硬件支持。我们看看中国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和拥有电视机的比例,就会明白,它至少目前还不能完全成为“大众媒体”。就算拿上班族来说,上班期间接触到电脑只是坐在办公室的部分人员,还有大量人员不经常看上网或没有条件上网,所以电脑上网的人数仍然占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