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国内免费供求贸易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学院 » 正文

管理者必知的时代底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9 13:15:14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评论:0
导读

(1)80年代邓小平上台后,摆脱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对新中国的缔造者重新进行评价、定位,将毛泽东从神坛上请下来。针对中国

(1)80年代

    邓小平上台后,摆脱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对新中国的缔造者重新进行评价、定位,将毛泽东从神坛上请下来。针对中国的现状,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市场经济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部分地瓦解了左派的观念。于是中国自80年代开始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困境,慢慢的承认市场经济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走出十年浩劫的文革,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安徽凤阳的农民,“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提出,适应了那个时代的发展。毕竟中国的农民占大多数的比例,只要农民富起来,就比较顺利的实现国家的富足。但是要摆脱一直延续下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民意识,如果还是禁止经商,农民要富起来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而此时的国营企业,基本是按照国家的定额安排生产,职工的工资还是老办法,没有什么激励措施。一部分新兴的南方企业,结合国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践操作,这给予邓小平先生很大的启示。于是,国有企业开始试探性的搞一些市场临时需求的生产计划。

    那个时候的企业,大部分还是固步自封。究其原因,一是国内政治形势的问题,二是领导者的内心观念问题。这个时候确切的讲,还是属于计划经济,或者是后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探索阶段。

    (2)90年代

    改革开放的提出,沿海城市的开发,市场经济的政治定位,国家政治体制的支持,90年代的企业领导面临着怎样吃到更多的肥肉。因此,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个阶段体现的比较深一些。只要你能够赚到钱,只要不是过分的违法,几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干!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局面。突然之间,遍地是公司,遍地是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前段时间出现的煤矿坍塌,职工死亡多少多少人就是这个阶段开始干的煤矿公司。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外来文化的冲突,造成了多数企业主目光短浅,一味的赚钱,忘记了生命的价值。而政府机关在这个时候所考核的业绩几乎全部是工业产值。因此,对于工程的质量甚至产品的质量,极少有人问津。只是关注产量的多少,由此将会带来的利润的多少。

    那个时候的中国,疯了。市场上缺少什么,便会有很多的公司如雨后的竹笋,拔地而出。企业追求的是产品的数量,不太注重质量。对市场的盲目性造成这个阶段成立的公司过早的夭折。欠债户的增多导致国家银行空虚。市场经济的甜头被一部分品尝,这个时候的人才就是能做业务的人,能在短时间看清市场走势的人,能从银行贷出款来的人,能妥善处理政府关系的人。应该讲,90年代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了血的借鉴。2003年中国工商系统做过一次调研,90年代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在2~7年。

    (3)2000年代

    90年代可以称为市场经济的雏形。跨世纪的年代里,中国高层领导几乎已经把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卖了个遍。对于控股,只是名义上的讲法,那些破损的机器、人员以及土地,便宜点卖给个人,由个人进行经营,称之为改制。改制后的企业发展面临着WTO的冲击,因此,不得不下大力气挖掘人才,这在2005年之前表现的较为突出。但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显然过慢。

    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下,

 
关键词: 管理者 领导艺术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news.shangjiaku.cn/show-8863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冀ICP备10017211号-20

冀ICP备2022001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