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仇富”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正如有评论所说,目前“仇富”心理实质不是在仇“富”,而是仇“不公”。对于民间的“仇富”心理,民企老总们在应当有所反思的同时,我们能不能从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获得智慧感悟呢?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告诉我们:“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界的规律,就好象开弓射箭一样,是瞄准目标有的放矢的,箭头高了就压抑低一点,箭头低了就升举高一点;弓弦拉得太满,则力量多余,就要损一点力,免得弦拉断了;弓弦拉不开,则力量不足,就要不一点力,免得箭射不出去。天道是最自然的,天生天杀,自动减省那些有盈余的,而补足那些不够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调节宇宙万物的平衡而获得长久。而人道的规律就不是这样。自从太极图流转后,人道就离天道越来越远,有极图之私越来越背离无极图之公,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愈落后愈贫穷,愈繁荣愈富裕。人们为了保守一己之“私有”,往往是亏省那些不够的,以供奉那些盈余的,昧着良心巧取豪夺,损公肥私。在老子看来,有谁能够把自己有盈余的东西拿出来,去供奉天下呢?那就只有得道的圣人了。从商业道德的角度来讲,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商人就是道商。
商海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风浪不平。老子认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79章》)。怨怨相报何时了,调和矛盾和仇恨的最好方法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以德化民,以德感人,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你看,有道之士手上虽然执掌有借债人的借据凭证,而不去指责人家的无用和贫贱。有德者慈祥宽容,只是随缘地掌管着借据凭证;无德者刁诈可可,将会利用借据凭证去逼迫人家偿还债务利息,甚至夺取他人之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老子看到了天道虽然无亲无爱,却经常为善人带来大福报的规律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