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国原料药行业发展形式并非“一片大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化学原料药企业发展面临着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国际市场,经济放缓,来自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挑战加剧,我国化学原料药的竞争优势被削弱;全球药品监管日趋严厉,受制于欧盟2011/62/EU指令,我国原料药出口遇障碍。国内市场,新版GMP对抗生素企业进行着“去劣存优”的残酷遴选;同时,由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及贸易摩擦危机也相当严峻。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内忧外患”的境况下,我国原料药企业应该何去何从?本文将为大家综合分析2012年全国原料药市场情况,希望从中可以帮助药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原料药行业发展遭遇国际壁垒
1、欧盟修改监管指令中国原料药出口将临大考
为防止假药流入正规销售渠道,欧盟不断提高药品的进口门槛。2011年7月欧盟颁布了第2011/62/EU号指令(《防止假药进入合法的供应链》)。该指令要求:从2013年7月起,所有出口到欧盟的药品均需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并保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出口国GMP法规相当于欧盟标准;二是对生产企业实施定期而严格的GMP检查,且为不提前通知的飞行检查,一旦发现违规,立即采取措施;三是及时向欧方通报违反欧盟GMP的案例。
事实上,去年该指令刚一出台,即引发了业内的担忧。欧盟是我国原料药产品最大出口市场,约占我国对全球原料药出口总额的25%和对欧西药类出口总额的83%。
虽然指令指出:对已经与欧盟签订GMP互认协议和ICH及PIC/S成员国,欧盟将简化其列入国别和面名单的评估程序,但很可惜,中国不是ICH和PIC/S成员国,也未与欧盟签订GMP法规双边互认协议。即使我国愿意向欧盟申请开展原料药监管框架等效性评估,在短期内想要通过评估而豁免出具书面证明的可能性也不大。
欧盟62号指令对原料药的影响已经产生。今年以来,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下降6.7%,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2.8%,远低于去年同期7.8%的速度。我国药品类产品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化学品中间体,出口额增速有所放缓,接近5年历史最低点。
2、来自邻国印度的强大竞争力
虽然同为对欧盟出口大国的印度也并非ICH和PIC/S成员国,但印度应对“62号指令”的速度显然优于我国。首先,印度已经于10月份宣布将成立专门的主管机构处理出口欧盟事务。但目前,我国在此方面并没有任何相关部门成立。
其次,印度药企在技术水平上已逐渐与我国企业拉开档次,抢占了国际市场先机。印度利用我国内外销产品的价格差,低价从我国进口青霉素G钾盐、7-ACA、硫氰酸红霉素等优质原料药,再加工成制剂或其它产品出口获取暴利,而我国企业则沦为印度的“原料药附庸国”(印度媒体语)。
再次,印度制药企业手里拥有的各种证书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企业,据欧盟药品委员会统计,印度制药企业领到欧盟颁发的COS证书的数量已超过600份;截至去年年底,印度共获617份COS证书,这一数字约为我国制药企业获得COS证书数量的6倍以上。中国药企别无他法,只能走“向印度等国出口原料药”之路。
因为出口原料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更糟糕的是,生产原料药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大大超过生产制剂。外国人买走中国廉价原料药,却将污染留在了中国。我国制药企业应学习和借鉴印度制药业的成功经验,争取将更多的制剂打入欧美和其它国家市场,这样不仅能获取较高的经济回报,而且能减少生产原料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依靠价格优势称霸全球的时代宣告结束
一直以来,我国以原料药大国自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原料药价格要远远低于国外产品,价格优势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原料药企业抢占海外市场的有力武器。但是,这种优势自11年下半年之后逐渐不再明显,中国原料药产业依靠价格优势称霸全球的时代宣告结束。
首先,我国医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如原料药出口额最大的还是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和维生素三大类,大都属低附加值产品,国内企业主要靠低成本参与国际企同行PK,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其次,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不断加大,使附加值较低的大宗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压力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得我国原料药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对出口企业的经营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由此可见,单凭价格优势,我国原料药企业已经不足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